秦松齡 / Qin	Songling

秦松齡 / Qin Songling

1637-1714
小傳

      秦松齡(1637-1714),江蘇無錫人。字留仙,一字漢石,號次淑,又號對巖,清代詩文作家。順治十二年(1655)進士,時年十九歲。任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國史館檢討,因逋糧案削籍。康熙十八年(1679)薦試博學鴻詞科一等,復授檢討,纂修《明史》。康熙二十三年(1684)主持順天鄉試正考官,遭流言蜚語中傷下獄,經徐乾學(1631-1794)竭力營救,始放歸。

  家居三十年,以讀書為樂。與王士禛友善,多有唱和。松齡官庶常時,順治帝召試詠鶴詩,有「高鳴常向月,善舞不迎人」之句,因示閣臣曰:「此人必有品」,遂置第一。削籍後,嘗從軍荊襄,總督蔡毓榮請於軍中講學,陳說忠孝大義,士卒無不悚聽。告歸後,專治《毛詩》,耽研經訓。工詩詞,感情細膩,氣韻和厚,無淒苦之音,無惡俗之句。著有《蒼峴山人詩集》、《微雲詞》、《毛詩日箋》。

寄暢園主人

      無錫寄暢園的前身,是明代歷仕三朝的名臣秦金所建造的鳳谷行窩,其後歸秦氏家族中之秦瀚(1493-1566)、秦梁(1515-1578)、秦燿(1544-1604)所有。秦燿積極擴建,易名寄暢園,延請當時文士王穉登、屠隆等作園記,宋懋晉繪〈寄暢園五十景圖〉,留存四百年前園景概貌。易代之後,秦德藻(1617-1701)、秦松齡父子加以改築,延請當時造園名家張漣、張鉽叔姪精心設計,掇山理水,奠立今日所見園景格局。主要將建築集中於園東,背城面山,渡過池水,園內的假山深澗延續向園外的真山,彷若天然景致。松齡落職後退居寄暢園,薈集文人墨客,吳偉業、陳維崧、曹寅、徐乾學、顧貞觀、嚴繩孫等都曾為座上賓。

秦家班與崑曲文人清唱

  松齡熱愛崑曲藝術,著意培養家班,聘請蘇州曲師徐君見擔任教習。知名曲家蘇崑生在明亡後曾流寓無錫,松齡招為座上客;嘗宴吳梅村於園中,蘇崑生在座,贈之以詩。

  徐君見和蘇崑生是文人清唱領域的魁首,在他們指導下,秦家班練就出非凡的文人清唱藝術功力,余懷〈寄暢園聞歌記〉生動地描繪演唱崑曲的情形:「太史留仙則挾歌者六七人,乘畫舫,抱樂器,淩波而至,會於寄暢之園。於是天際秋冬,木葉微脫;循長廊而觀止水,倚峭壁以聽響泉。而六七人者,衣青紵衣,躧五絲履,恂恂如書生,綽約若處子,列坐文石,或彈或吹。須臾,歌喉乍轉,累累如貫珠,行雲不流,萬籟俱寂。余乃狂叫曰:『徐生!徐生(指曲師徐君見),豈欺我哉!』六七人者,各道姓名,袖低眉,傾其座客。至於笙笛三弦,十番簫鼓,則授之李生,李生亦吳人。是夕分韻賦詩,三更乃罷酒。次日復宴集憲使家,六七人又偕來各奏技。余作歌貽之,俾知徐生之言不謬。良輔(指魏良輔)之道,終盛於梁溪,而留仙父子風流跌宕,照映九龍、二泉間者,與山俱高,與水俱清也。」秦松齡品味卓絕,他的家班得到知音識律者衷心的讚賞,他的寄暢園是崑曲文人清唱發展史的見證之地。

秦金家族 三人   連結分享

繼續閱讀
  • 《秦(垂邑)》
    《秦(垂邑)》
    出處:《題許力臣小像》
  • 《秦松齡印》
    《秦松齡印》
    出處:《題許力臣小像》
  • 《恒齋》
    《恒齋》
    出處:《題許力臣小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