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襄 / Mao Xiang

冒襄 / Mao Xiang

1611-1693
  • 稱號:明末四公子、名妓董小宛嫁他為妾
小傳

      冒襄(1611-1693),江蘇如皋人。字辟疆,因就樸樹築亭而居,遂自號巢民、樸巢、樸庵,私諡潛孝先生。明清之際詩文家、書畫家,復社主要成員。

  自幼庭訓嚴格,未及長,殖學汲古,天才駿發。十四歲出版詩集《香儷園偶存》,董其昌作序,比之唐人王勃,期許他「點綴盛明一代詩文之景運」。文壇領袖陳繼儒也對其詩文和才情評價很高,認為他具備「英雄正骨」。 

「明季四公子」之一、簽署〈留都防亂公揭〉

  冒襄六次赴南京鄉試,六次落第,僅兩次中副榜,功名終於崇禎十五年(1642)副貢,時年三十二歲。冒襄與方以智(1611-1671)、陳貞慧(1604-1656)、侯方域(1618-1654),並稱「四公子」。

  張明弼(1601-1655)為冒襄的金蘭之交,他描述冒襄的丰采「姿儀天出,神清徹膚,余嘗以贈之,目為『東海秀影』。所居凡女子見之,有不樂為貴人婦,願為夫子妾者無數」。冒襄名動秦淮,除了形容俊美外,還因為崇禎十一年(1638)他與復社成員共同簽署指斥阮大鋮(1586-1646)的〈留都防亂公揭〉,一時江南地區皆為復社名士的氣節懾服。

  冒襄書法、詩文俱佳,筆調秀逸。王鐸(1592-1652)贊他早年書法「遒媚圓動,筆筆褚河南(褚遂良)」。陳名夏(1601-1654)稱其詩作「筆鋒墨秀,玄旨微情。俱在有意無意、可想不可到之境」。詩文創作早年崇宋,晚期宗唐,性情真切、「至情至處即奇文」。冒襄一生著述豐碩,詩文有《樸巢詩集》《樸巢文集》《香儷園偶存》《影梅庵憶語》《寒碧孤吟》《泛雪小草》等傳世,又編其師友投贈詩文為《同人集》,另有《先世前徵錄》和品茶、古玩、植花等雜著。 

疏財仗義、賑濟災民 

  崇禎十三年(1640),從山東到這西,赤旱千里,飛蝗蔽日,道饉相望,人多相食。冒襄盡傾家財設廠施粥,並請四位年高德劭的老人出面賑災,時間從當年的十二月初一至隔年四月底,救活了約莫十萬餘人。不止如此,冒襄又賣出家中五百三十餘石米用以購買藥物及其他雜物供災民使用。這樁善舉所費不貲,冒襄幾乎破產。冒襄此次賑災義舉,不僅提供食物與物資,更為失去親人的孤兒們籌建收容所。崇禎十四年(1641),饑荒並沒有減緩,有了去年的經驗,冒襄及友人更加有條理的賑濟百姓,冒襄甚至典賣自己的田產來籌集資金。冒襄以道義精神一肩扛起社會責任,疏財仗義,令人欽佩。

冒襄與董小宛

  冒襄與秦淮名妓董小宛的情緣一向為人津津樂道。崇禎十二年(1639),冒襄赴南京科考,與小宛初識,兩人立刻深陷情網。崇禎十五年(1642)兩位有情人再次見面,小宛的鴇母亡故,父親欠下大筆債務,小宛心焦病危,淚如雨下,泣訴身世之悲。小宛意欲許身冒襄,但她背負債務,冒襄不敢輕言答應。後來,有「風流教主」之稱的錢謙益柳如是特地來到蘇州,為小宛清償債務,兩人才成其好事。冒襄不敢向家人及妻子言明,讓小宛在別處住了四個多月才帶小宛回家。小宛來歸冒襄過程備極坎坷,所以她對冒襄及冒家始終深情重義。小宛在二十歲那年入住冒襄家,她「卻管絃,洗盡鉛華」,幫冒襄稽查抄寫詩文,細心商定。冒襄稱讚小宛閱詩無所不解,而又出慧解以解之。他們熱衷香事,常一起靜坐染香閣,細茗品香。這些香品包括橫閣沉、蓬萊香、真西洋香、黃熟、生黃香、女兒香。「閣中皆如風過伽楠,露沃薔薇,甜艷非常,夢魂俱適。」

   冒襄因得罪阮大鋮,甲申國變後逃難多年,其間大病了三次,小宛一直隨侍在側。小宛辭世之後,冒襄作《梅影庵憶語》以悼。

冒氏兩畫史

  除了董小宛之外,冒襄另有二妾值得一書。

  蔡含(1647-1686),江蘇蘇州人。字女蘿,號圓玉,別號羅敷雲。為吳縣名門蔡孟昭之女。康熙四年(1665)冒襄納蔡含為妾,其時蔡含十九歲,而冒襄五十五歲。當時明遺民杜濬(1611-1687)正好住在冒襄水繪園中,便應冒襄之邀為蔡含取字「女蘿」,意指蔡含德行兼備、恬靜淡泊,可謂女中羅含(東晉文學家)。蔡含篤信佛教,推崇《心經》,可謂天女解禪,且古樂府有云「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因此蔡含別號羅敷雲。蔡含處事機智,繪事特妙。

  金玥,江蘇崑山人,字曉珠,號圓玉,別號玉山。幼年聰慧,精於音律。康熙六年(1667)嫁冒襄為妾,冒襄時年五十七歲。

  蔡含、金玥常合作繪畫,人稱「冒氏兩畫史」。

冒襄與水繪園

  明中後期建園之風大盛,官宦富豪之家大都建有別業園。冒氏園林不算多,而其勝在精緻。冒襄幼年時曾生活在祖父冒夢齡(1565-1635)、父親冒起宗(1590-1654)修建的「逸園」中,而他最知名的園林則是早年的「樸巢」和中年時期的「水繪園」。樸巢在如皋南方龍遊河畔,冒襄於古樸枝上築巢居之,作為暫托塵囂的清靜之地。「水繪園」內有「妙隱香林」「壹默齋」「枕煙亭」「洗缽池」「小語溪」「波煙玉亭」「碧落廬」等十餘處佳境,淡雅高潔,一時海内遺民,咸遊觴咏嘯其中。

冒襄與孔尚任《桃花扇》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冒襄與孔尚任結識。歷經風華的遺老冒襄告以明末江南文壇、政壇往事,老少二人高宴清談,連夕達曙。孔尚任不勝欽羨,感觸良多,增強了創作《桃花扇》的決心。《桃花扇》第四齣寫到,冒襄和方以智、陳貞慧等人在南京玄武湖邊飲酒賞戲,月旦人物,高談闊論。劇作家特意在浩瀚的人際網絡中,為翩翩佳公子冒襄留下一幅瀟灑剪影。(黃婉儀博士)

冒襄《岕茶匯鈔》

      冒襄《岕茶匯鈔》成書於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前後,有《昭代叢書》本。約一千五百餘字,記述岕茶的產地、採制、鑒別、烹飲和故事等,多雜抄其他著作,其中三分之一取材於馮可賓《岕茶箋》,還有的出於許次紓《茶疏》、熊明遇《羅岕茶記》等。書前後有張潮序和跋,序言論述茶之古今有異,批評古人特製飲茶方法不當,頗為扼要和中肯。

陽羨茶數種,岕茶為最

      江蘇宜興所產茶在唐宋稱之為「陽羨茶」,明清時稱「岕茶」。明末四公子之一的陳貞慧在《秋園雜佩》中談到岕茶說:「陽羨茶數種,岕茶為最;岕數種,廟後為最。」中國傳世的四十多部茶書中,論述岕茶的專著即有六種之多。

      岕茶焙製的工藝極為複雜,需「立夏開園,先蒸後焙」。冒襄在《岕茶匯鈔》中詳細的介紹岕茶製作工藝:「數焙,則首面乾而香減;失焙,則雜色剝而味散。」意指焙茶不能一次快速烘乾,速乾的是茶的表面,內部不乾會影響茶的香氣;更不能斷火烘焙,斷火失焙則茶葉味道就不純正了。焙好後,要覆焙,覆焙要明火,而且是通宵進行,反覆前後需三十多小時的製程。

參考資料:

古代茶著—清代茶書

孫狀雲:〈岕茶〉,《茶博覽》,2009年第1期,頁27-28。

 

冒襄家族 五人  連結分享 

繼續閱讀
  • 《巢民冒襄辟疆》
    《巢民冒襄辟疆》
    出處 :《行書七律立軸》
  • 《水繪閣》
    《水繪閣》
    出處 :《行書七律立軸》
  • 《祖孫父子三休林下》
    《祖孫父子三休林下》
    出處 :《行書七律立軸》
  • 《水繪閣》
    《水繪閣》
    出處 :《奉輓司馬房公貞靖先生小詩二律》
  • 《妙爰香林》
    《妙爰香林》
    出處 :《奉輓司馬房公貞靖先生小詩二律》
  • 《巢民冒襄辟疆》
    《巢民冒襄辟疆》
    出處 :《奉輓司馬房公貞靖先生小詩二律》
  • 《冒襄印》
    《冒襄印》
    出處 :《與王士禛書》
  • 《大千》鑑藏印
    《大千》鑑藏印
    出處 : 《與杜漺書》
  • 《張爰》鑑藏印
    《張爰》鑑藏印
    出處 : 《與杜漺書》
  • 《小三吾 》
    《小三吾 》
    出處 : 《與杜漺書》
  • 《羅振玉》鑑藏印
    《羅振玉》鑑藏印
    出處 : 《為董傳表姪書七律立軸》
  • 《賜如意齋》鑑藏印
    《賜如意齋》鑑藏印
    出處 : 《為董傳表姪書七律立軸》
  • 《雪堂珍藏》鑑藏印
    《雪堂珍藏》鑑藏印
    出處 : 《為董傳表姪書七律立軸》
  • 《巢民冒襄辟疆》
    《巢民冒襄辟疆》
    出處 : 《為董傳表姪書七律立軸》
  • 《茮翁》鑑藏印
    《茮翁》鑑藏印
    出處 : 《為董傳表姪書七律立軸》
  • 《祖孫父子三休林下》
    《祖孫父子三休林下》
    出處 : 《為董傳表姪書七律立軸》
  • 《水繪闇》
    《水繪闇》
    出處 : 《為董傳表姪書七律立軸》
  • 《如南山之壽》
    《如南山之壽》
    出處 : 《為董傳表姪書七律立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