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方域 / Hou Fangyu

侯方域 / Hou Fangyu

1618-1655
小傳

  侯方域(1618-1655),字朝宗,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名士。

  方域出身官宦之家,祖父侯執蒲官至太常寺卿,父親侯恂累官戶部尚書;均為東林黨人。方域少隨祖、父讀書於家,父祖為人正直不阿、善惡分明,言傳身教影響了侯方域。

  崇禎元年(1628)十一歲,隨父官京師,出入公卿之間。一則耳濡目染朝政運作。二則得識陳子龍、夏允彝、錢謙益、左良玉、史可法、吳偉業等俊彥賢才,熟悉「君子小人門戶之故」。三則拜倪元璐為師,學習「先馳騁縱橫,務盡其才,而後軌於法」為文規矩。侯方域少年時期的學習歷程造就他兼有濟世壯志與名士風度,聲名很快就傳開。十五歲應童子試,府縣道皆第一,意氣風發。 

文采風流金陵行

  崇禎十二年(1639),二十二歲的侯方域赴金陵(南京)應鄉試。到南京之後,寓居桃葉渡上,與顯宦、清流、文人、名士交游,士人引重,聲名益盛。加入復社,成為中堅份子,指點江山,縱論時政。後人稱侯方域、方以智、冒辟疆、陳貞慧為「明末四公子」。

  此期間結識秦淮名妓李香。李香略知書,慧俊宛轉,調笑無雙,工琵琶,擅長戲曲《玉茗堂四夢》。侯、李相交甚歡:侯方域作〈金陵題畫扇〉〈姑射何高〉等詩贈李,李則謳歌以報。方域晚年作《李姬傳》,記兩人秦淮情事,此文成為孔尚任《桃花扇》劇作生旦愛情線的藍本。

  方域南京應試,原本獲舉第三名,然因用辭激烈、抵觸忌諱而遭除名,落榜歸里。 

捲入政治漩渦,輾轉歸故里

  名公清流陳貞慧、吳次尾等人,利用南京鄉試之機,發表〈留都防亂公揭〉,聲討阮大鋮逆案之罪,一時哄傳。阮大鋮驚恐之餘,求救於侯方域,侯不為所動,兩人因此結怨。

  方域鄉試落榜後回故鄉商丘,集結當地文人,暢談經濟學問,與江右互通聲氣。崇禎十五年(1642),李自成破商丘,方域親族多人罹難,乃攜劫餘家人流寓南京。

  時局紛亂,朝廷大將左良玉卻擁兵自重,不聽宣調;又因朝廷糧給不定,左良玉意欲進趨南京「就食」,南都大震,商旅不行。左良玉早年受侯方域父親侯恂提拔而發跡,故南京兵部尚書熊明遇請方域修書力阻之。方域之仇家阮大鋮借機詆毀,指方域和左良玉有舊,左軍東來,方域將為內應。方域修書駁斥,倉皇離開南京,四處避難。

  崇禎十七年(1644)清軍入北京,南京諸大臣擁立福王,建弘光政權,馬士英、阮大鋮當政。阮大鋮記恨舊怨,傳檄追捕方域,方域奔揚州投史可法,才得於免。經史可法介紹,幕於高傑軍中,隨高傑經略中原。

  清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高傑為叛將所殺,方域計不得用,流寓四方。清兵入南京後,侯方域見恢復無望,乃歸商丘故里,奉父伏居。日抒離黍之悲,夜懷河山之痛。 

應試清朝,評價分歧

  順治八年(1651)方域出應河南鄉試,中副榜。順治十一年(1654),再逼應河南鄉試,遂病而不起,年底逝,終年歲三十七。

  方域入清之後兩度應試,或出於家庭生存之無奈,或迫於家族安全之考量,半推半就,徘徊於隱仕之間,後人評價不一。

文學成就

  方域年少即有文名,錢謙益讀其制義,讚曰「如玉之有光,劍之有氣,英英熊熊,變現於空曠有無之間。以為文人才子之文,而非經生之文也」。讀其詩,讚曰「俊快雄渾,有聲有色」。

  晚年歸里後著有《壯悔堂文集》《四憶堂詩集》,自云「抑聞之極,則必復憶之,憶之,所以悔也」,文集乃是悔憶交加之作。其文學主張繼承唐宋以來古文傳統:「今之為文,解此者罕。高者又欲捨八家,跨《史》《漢》而趨先秦,則不筏而問津,無羽翼而思飛舉。豈不怪哉」。特別重視書寫題材的時代意義與社會作用,強調文學之「靈心」、作者之「學問」要和「世運」統一。 

《桃花扇》中的侯方域

  孔尚任在《桃花扇‧凡例》說明「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確考時地全無假借;至於兒女鍾情,賓客解嘲。雖稍有點染,亦非子虛烏有之比」。》劇作中的重大歷史事件尊重史實,其餘則是經過藝術改造。《桃花扇》美化了侯、李的愛情,劇中的男主角侯方域比歷史上的他多了幾分兒女情長,專一而且生死不渝。此外,《桃花扇》安排侯方域調停江北四鎮、安撫亂軍、向史可法獻計,凡此種種都與歷史不符。劇作家移花接木到侯方域身上,目的在放大其經世才能。劇作的結局,張道士點化侯、李,侯方域和李香君如夢初醒,雙雙修真學道,也和歷史上的侯方域出應科舉,在仕隱之間徘徊大不相同。(黃婉儀老師)

 

侯方域觀梅圖比較參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