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若真 / Fa Ruozhen
法若真(1613-1696),祖籍濟南,先祖於明朝景泰年間任職膠州,法氏後人遂定居膠州(山東)城裡,以為故里。字漢儒,號黃山、黃石。
法若真自小好學,受過良好的學問世家的早期教育。順治三年(1646),他與伯兄若貞同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來,法若真先後在福建、浙江、安徽任職,他體恤下情,興利除弊,為政清廉,深得人心。
一次安徽靈璧等五縣歉收,民不聊生,他上疏請求減免五縣租稅,遭禮部拒絕後,他甘願破家代災民交租納稅,被人們稱道。康熙十八年間(1679),數名大臣聯合推薦法若真舉博學鴻詞,他因病無法應試。從此法若真棄官隱居黃山。晚年回膠州,一年後便辭世。
王鐸書風追隨者
法若真善書,從傳世作品中可清楚看出其書風受到王鐸的影響。在法若真的詩集《黃山詩留》中,有兩首詩寫到與王鐸、王無咎父子兩人的交遊。法若真與王鐸的二子王無咎為同科進士。順治三年(1646)三月,法若真在北京拜訪了病中的王鐸,有詩作記錄。在其詩中,王鐸頗有高士形象:「羲皇臥布被,持卷老春風。大半渾朝野,蕭然無異同。」兩年後,王鐸寫草書《唐人詩卷》送給法若真,現藏煙臺市博物館。王鐸於順治七年(1650)遊丁耀亢園林「陸舫」,即席作《題野鶴陸舫齋》草書卷,同席者有法若真、李茂卿、汪千頃。
唐夢為法若真《黃山詩留》序云:「余于先生為館閣後進,在昔追隨舊署,嘗讀先生《壁留》一卷,孟津王文安公為之敘。」可知王鐸曾為法若真的《壁留集》作序。除書法之外,法若真也頗為推重王鐸的詩文,《黃山詩留》卷一另有一首《望太室賦得文安集即柬王藉茅年兄》,乃順治五年(1648)在太室山下寫給王無咎。詩中將王鐸詩譽為詩中嵩嶽。此詩讚譽王鐸詩才,同時也表現出對王鐸書法的欣賞,詩云「獻之猶在晉,白衣未去唐。冷落曲江句,炳麟寶翰堂。前金畏紙貴,一字買琳琅」。
- 《法若真印》出處 :《行書七律大中堂》
- 《黃石氏》出處 :《行書七律大中堂》
- 《草書法若真印》出處 :《晉賢逸事扇面》
- 《灋若真印》出處 :《草書五律立軸》
- 《乾坤草亭》出處 :《草書五律立軸》
- 《黃山逸史》出處 :《草書五律立軸》
- 《尚友古人》出處 :《七律五首冊》
- 《羅洪先印》出處 :《七律五首冊》
- 《法若真印》出處 :《行草七律立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