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 / Li Rusong

李如松 / Li Rusong

1549-1598
  • 稱號:大敗豐臣秀吉軍的名將
小傳

      李如松(1549-1598),遼寧鐵嶺人。字子茂,號仰城。由都指揮同知,官至提督薊遼保定山東等處防海御倭軍務總兵。著名的萬曆三大征中,李如松參與了「寧夏之役」與「朝鮮之役」,皆取得勝利。尤其在抗擊日本軍隊入侵朝鮮的戰役中,他打敗了豐臣秀吉愛將小西行長的軍隊,取得人生最輝煌的戰功。

      李如松出身將門,是明朝鎮守遼東三十年的總兵李成梁長子。李成梁的九個兒子皆驍勇善戰,有「李家九虎將」的美譽。李如松承襲父親的功蔭,充寧遠伯勳衛

三個月內平定寧夏

      萬曆二十年(1592)是李如松屢建戰功的開始。當時韃靼人(東蒙古族人)哱拜反叛寧夏。李如松官拜提督陝西總兵,六月抵達寧夏,一方面派大將麻貴主動出擊,擊敗蒙古河套部落,一路向北追至賀蘭山,阻止韃靼援軍前往寧夏。另一方面四處調集部隊,包圍寧夏城。最後使用決河攻城的戰術,前後以三個月的時間就就平定哱拜之亂。

萬曆朝鮮之役,收復平壤

      萬曆二十年(1592)四月,豐臣秀吉派親信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等率軍分九路在釜山登陸。三個月內,先後攻下漢城、開城、平壤,朝鮮三京淪陷。朝鮮國王向中國明朝緊急求援,明朝出於保護藩國的義務,在徵得情況屬實之後,決定派兵援助。李如松在同年十二月被任命為東征提督、遼東總兵,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總兵,率領由戚家軍、宣大精騎、廣西狼兵和遼東精騎組成的四萬精兵,於十二月二十五日東渡鴨綠江,抵達朝鮮。次年正月初八,李如松以佛郎機大炮與日將小西行長戰於平壤,殲滅日軍一萬二千餘人,使小西行長的軍隊損失了六成,只得棄守平壤南撤,史稱「平壤大捷」。加藤清正等日軍全都從北往南潰逃,戰事逆轉,由明軍掌控。

蹄館遇伏,燒燬日軍糧倉

      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李如松乘勝追擊,以期儘早收復漢城,但在碧蹄館與日軍立花宗茂、小早川隆景遭遇。剛開始時,李如松以三千軍力對戰日本大軍萬餘人,兩軍激戰六小時直至黃昏。明軍副總兵楊元率五千援軍,用大砲轟擊日軍。小早川隆景擔憂有伏兵,勸退追擊的日軍。碧蹄館之役由於朝鮮方面傳來的軍事情報不準確,加以李如松輕敵,在以少對多的狀況下,遭到大批敵軍包圍還能順利脫身,相當了不起。而由於朝鮮方面一直無法穩定提供糧草,李如松只好退守開城。

      碧蹄館遇挫後不到一個月,李如松整軍再發,準備收復朝鮮王京漢城。他自知兵力不足,改變攻擊策略,先採圍攻之勢,趁日軍轉攻漢城西北方時,派敢死隊焚燒日軍後方的糧草數十萬石。致使日軍缺糧,只得全軍撤出漢城,退往釜山,準備渡海回到日本,向明朝請求議和。平壤大捷與碧蹄館之役後,李如松於短短四個月內收復平壤、開城、王京三都,橫掃朝鮮半島,令日軍不敢再與明軍正面交鋒,開啟了封貢之議。李如松於十二月凱旋班師回朝,以戰功被加封太子太保,官拜正一品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朝鮮建武烈祠,崇祀李如松

      李如松撤歸不久,朝鮮以為明朝再造之恩,最重要的有賴於兵部尚書石星與東征提督李如松,遂在平壤建武烈祠,作為崇祀石星、李如松的生祠,以副將李如柏、張世爵、楊元配享。

出任遼東總兵,戰死沙戰

      萬曆二十五年冬,遼東總兵董一元罷,廷推三人,然而萬曆皇帝諭旨特用李如松。朝廷官員交章力爭,帝置不報。如松深感萬曆帝知遇之恩,氣益奮。明年四月,韃靼土蠻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進擊,遇到韃靼遊獵聚會,聚集數萬人,如松五千餘人不敵身亡。後以其弟李如梅代遼東總兵官(時值萬曆朝鮮戰爭,李如梅遠從朝鮮戰場趕回遼東)。

      李如松之死,據同時代人趙士楨《神器譜》一書中記載,乃因為如松麾下名為李平胡的將領洩露了如松出兵之期。再檢趙志皋所撰的〈李如松墓誌銘〉(1958年出土於北京豐台區趙辛店)當中記載道,李如松性喜以寡擊眾,「明知當有伏,提五千人深入轉戰數百里,誓不還縮一步」。李如松實際上有事先安排另外兩路援軍,由李平胡、張玉率領,然而李如松以五千軍力遇上韃靼數萬大軍時,援軍並未趕赴接應,最後戰死沙場,萬曆帝哀痛不已,令具衣冠歸葬,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諡忠烈。

繼續閱讀
  • 《耀威靈而講武事》
    《耀威靈而講武事》
    出處 :《草書五絕立軸》
  • 《李如松印》
    《李如松印》
    出處 :《草書五絕立軸》
  • 《大明提督》
    《大明提督》
    出處 :《草書五絕立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