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術桂 / Zhu Shugui

朱術桂 / Zhu Shugui

1617-1683
小傳

      朱術桂(1617-1683),湖北荊州人,字天球,號一元子,明朝宗室,明太祖朱元璋九世孫,遼簡王朱植八世孫,長陽王朱憲煥之子,遼王朱術雅之弟,明朝第十代遼王(?-1683)。萬曆四十五年(1617),生於長陽王府。崇禎十五年(1642)流寇張獻忠攻陷荊州,朱術桂與惠王朱常潤及宗室避居湖中。

      崇禎十七年(1644)崇禎帝自縊殉國、北京淪陷,福王朱由崧在金陵稱帝,朱術桂與兄長長陽王朱術雅入朝,被封為鎮國將軍。隆武帝封為寧靖王,先後在方國安、鄭鴻逵、鄭成功軍中任監軍。鄭成功收復台灣後,朱術桂前往投奔,鄭成功以藩王之禮善待他,朱術桂一家在廈門、金門一直居住到鄭成功去世,鄭成功之子鄭經襲爵延平郡王後,把朱術桂接到台灣,並在台南修建寧靖王府(即今日台南大天后宮)供他居住。

明朝最後一位殉國的藩王

      康熙二十一年(1683),清鄭雙方爆發澎湖海戰,清水師提督施琅(1621-1696)進攻台灣,馮錫範(?-1683)建議鄭克塽投降,朱術桂知曉後決心殉國,並召集侍妾們交代道:「孤不德,顛沛海外,冀保餘年,以見先帝先王於地下。今大事已去,孤死有日,汝輩幼艾,可自計也。」但隨侍在側的五名側妃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也不願苟活,皆哭泣說道曰:「王既能全節,妾等寧甘失身,王生俱生,王死俱死,請先賜尺帛,死隨王所。」說完後五人相繼自殺。第二天,朱術桂將五妃之靈柩安葬於南門城外魁斗山後(今五妃廟址)。安葬完妃子們後,朱術桂加翼善冠,服四圍龍袍,束玉帶,佩印授。並將寧靖王麎鈕印送交鄭克塽。鄭克塽率文武官員趕來向他拜別。朱術桂提書於壁曰:「自壬午流賊陷荊州,攜家南下。甲申避亂閩海,總為幾莖頭髮,苟全微軀,遠潛海外四十餘年,今六十有六矣。時逢大難,得全髮冠裳而死。不負高皇,不負父母,生事畢矣,無愧無怍。」隨後拜辭天地祖宗。耆士老幼俱入拜,寧靖王答拜。又在硯背題絕命詞曰:「艱辛避海外,總為幾莖髮。於今事畢矣,不復採薇蕨。」書罷,結帛自縊於樑,侍宦兩人亦從死其旁。

 

寧靖王府、竹滬華山殿、五妃廟、寧靖王墓

   寧靖王府

      明寧靖王朱術桂府邸,建於明永曆十七年(1663),又稱作「一元子園亭」。清康熙二十一年(1683)施琅攻臺,寧靖王自縊殉國,次年施琅將寧靖王府邸改建為媽祖廟,並上奏將天妃升為天后,使大天后宮成為全臺最早官建官祀的媽祖廟,現為第一級古蹟。

   竹滬華山殿

      竹滬華山殿位於臺灣高雄市路竹區,於古書記載為寧靖王祠或寧靖王廟,主祀明朝寧靖王朱術桂。除供奉寧靖王外,該廟亦有供奉王妃羅氏的牌位以及五妃的神像。

      華山殿所在的竹滬一帶在明鄭時期曾是寧靖王朱術桂擁有的田園,據說當他自殺殉國之時,將所有的田契都銷毀,將土地遺留給莊民與佃戶。當地居民感念寧靖王之氣節與恩德,為避免其墓塚遭清兵破壞,遂興造百座疑塚來掩護真塚。而在臺灣清治時期之初,莊民僅敢暗中祭祀寧靖王,直到康熙年間的鳳山縣知縣宋永清公然親訪寧靖王墓並寫詩弔念,才轉而公開祭祀寧靖王並有建廟之議。

   寧靖王回府視事進香

      2011年,竹滬華山殿廟方人員表示受到寧靖王託夢,告知他們想回到昔日生活過的地方看看,便籌畫「回府視事進香」的行程。該年10月15日,寧靖王神像由延平郡王神像帶領下,先後造訪五妃廟、鄭成功祖廟等與寧靖王頗有淵源的臺南廟宇,最後在曾為寧靖王府的大天后宮舉辦三獻禮。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延伸閱讀:睽違300年,寧靖王回台南

   五妃廟

      五妃廟原稱五妃墓,是明寧靖王朱術桂從死姬妾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五人之墓塋及墓廟。原是一座不封不樹的墓塋,清乾隆十一年(1748)由巡臺御史下令修墳,並在墓前建廟祭祀,並立「寧靖王從死五妃墓」之碑,後人稱五妃廟。其址位於今臺南市中西區五妃里,為第一級古蹟。

   寧靖王墓

      朱術桂曾在高雄縣路竹鄉一帶開墾田園,又在死前燒毀田契,把數十甲田地全數送給佃戶,當地鄉民感念他的忠義仁德,將他和元妃羅氏合葬於高雄縣湖內村棚仔林中。為了避開清軍搜尋,所以墓地未做特別標示,並另修築偽墓一百多座遮掩。直到1937年才被後人發現,但再發現時其墓內已空,墓內陪葬的文物也被盜走。日本投降後,當地居民出資把這一百多座真偽墓合併修建成一座大墓,之後高雄縣政府也特別重新整修,並於1988年指定寧靖王墓為第三級古蹟。

參考資料:

國家圖書館臺灣記憶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