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啟 / Xu Guangqi

徐光啟 / Xu Guangqi

1562-1633
小傳

      徐光啟(1562-1633),江蘇上海人,字子先,號玄扈,諡文定,天主教徒,聖名保祿。少年時在上海龍華寺讀書,業師為黃體仁(1544-1619)。萬曆九年(1581)考中金山衛秀才,時年二十歲。之後在家鄉教書,十年間三次鄉試不第,直至萬曆二十五年(1597)才考中舉人。這期間,他赴廣東韶州擔任塾師,在當地結識義大利耶穌會傳敎士郭居靜(ázaro Catâneo,1594-1640),接觸了西方文化,並且得知利瑪竇正在南京傳教。

徐光啟的貴人:黃體仁

      黃體仁曾在上海龍華寺督教三年,為徐光啟的老師。徐光啟為黃體仁《四然齋集》作序,說道「光啟束髮從游,見所為經生之業,率三年而一變」對黃體仁的文章非常敬仰。萬曆三十二年(1604),徐光啟考中第三甲進士,時年四十三歲。黃徐兩人同時考上進士後,徐光啟更自豪地說:「海內文章之士,睹甲辰(萬曆三十二年,1604)以後先生暨光啟所為行卷,特相歎訝,以謂兩家何氣脈相似乃爾?既而知光啟為先生門下士也,則人人以為知言。」自豪於自己的文章與老師一脈相承。

      黃體仁為二甲進士,相國李廷機(1542-1616)推薦他進入翰林院,黃體仁辭謝道:「某老矣,不足辱此選,門人徐光啟,博學而賢,用是才也。」推薦原本要派赴地方任官的三甲進士徐光啟代替自己。徐光啟因此免於外調,擔任翰林院庶吉士。其後官至禮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之後才能與利瑪竇共同翻譯科學著作、參與曆書的編寫。而黃體仁後為刑部主事,他推薦學生、無私讓賢之舉亦傳為佳話。徐光啟在翰林院工作之餘,投入翻譯《幾何原本》的工作,當年所譯的專有名詞,例如點、線、面、直角、銳角、鈍角、平行線,至今仍被沿用。

徐光啟的貴人:焦竑

      焦竑任鄉試主考官時,將落榜的徐光啟提拔為第一名,並拍案嘆曰:「此名世大儒無疑也。」萬曆二十九年(1600),三十八歲的徐光啟專程前往南京,在老師焦竑的家中見到仰慕已久的利瑪竇神父。兩人初次見面就談得非常投機,他評價利瑪竇為「海內博物通達君子」。他在這次會面中也首次聽利瑪竇談到歐幾里德的數學名作《原本》,因此拜利瑪竇為師,向他學習數學。

撰寫《農政全書》,開闢實驗農埸「徐家匯」

      徐光啟曾對利瑪竇說:「一物不知,儒者之恥。」因此用畢生心力學習各種知識。徐光啟精通曆學、天文學、數學、水利學、農學、軍事學各專業,在親自操作實踐之餘也寫出大量著作。例如,為了試種輸入的新品種作物,他在上海家中開闢了實驗農田,也就是今天「徐家匯」所在地。萬曆四十一年(1613,52歲),他在天津南部開闢八百畝實驗水田,以新式灌溉法種稻。他還開闢了一個實驗園區,栽種花草、藥草等新品種農作物,進行施肥、接種等科學實驗。流傳至今的農業百科全書《農政全書》,就是徐光啟畢生實踐的心血結晶。

最推崇甘藷的明代人,使人免於飢荒

      萬曆三十六年(1608)江南水患,徐光啟試種甘藷大獲成功。他寫了《甘藷疏》向朝廷介紹這個可以濟世活民的作物。明代福建學者何喬遠《閩書》記載,甘藷原產於呂宋島(今菲律賓),萬曆年間,閩人引進種植,可使百姓飽足度歲,有益於貧民。徐光啟在〈甘藷疏序〉中說「人人務相通,即世可無慮不足,民可無道殣。」他將閩越一帶習種的甘藷拿到北方種植,一種即成功,沒有風土不合的問題。

      徐光啟歸納甘藷的價點為「十三勝」:「 一畝收數十石,一也。色白味甘,於諸土種中,特為優絕,二也。益人與薯蕷同功,三也。遍地傳生,剪莖作種,今歲一莖,次年便可種數百畝,四也。枝葉附地,隨節作根,風雨不能侵損,五也。可當米穀,凶歲不能災,六也。可充籩實,七也。可此釀酒,八也。乾久收藏,屑之旋作餅餌,勝用餳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於灌溉,十一也。春夏下種,初冬收入,枝葉極盛,草穢不容,其間但須奎土,勿用耘鋤,無妨農功,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盡,尚能復生,蟲蝗無所奈何,十三也。」用現代的話來說,甘藷的十三項優點即是:第一,種植效率高、產量大。第二,好看味道又甜。第三,和山藥一樣對人體有益處。第四,易於二次種植。第五,不畏風雨。第六,可以取代主食,可作為救荒作物。第七,可充當祭祀燕享之物。第八,可以釀酒。第九,曬乾搗碎後可以當做糖用於製餅。第十,生熟皆可食。第十一,易於灌溉。第十二,不用除草,不需多花心力照顧。第十三,不怕蟲咬蟲害。這就是明清時期人口爆炸性成長的情況下,最適合中國的農作物。

徐光啟與「雙園」、「桃園」

  徐光啟與其子徐驥曾在上海縣城北門外靠近吳淞江處,經營過一處莊園,因園中多種植桃樹而被稱為「桃園」。桃園遊人眾多、鄰里「誇多鬥靡」,園中景致有「平江一笠亭」、「翼然洞」、「徐文定公藏書處」等(清代葉夢珠《閱世篇》卷十《居第二》「桃園」)。1643年前後,徐氏桃園鼎盛時期,「規方百畝」,有近十萬平方的空間。那時徐光啟已謝世十年餘,徐驥還在園中為徐光啟建了一座別祠(正祠在徐氏老宅太卿坊內)。徐光啟還有「雙園別墅」,大約在今陸家浜路北桑園街一帶。為徐光啟居喪三年在家期間所開闢,也是他晚年頤享天年的地方。崇禎六年(1633)徐光啟在京病逝,次年賜葬,由其子徐驥「扶柩南旋,暫厝於南門外雙園別墅」,十四年安葬於肇嘉浜北原。

編輯《崇禎曆書》,到現代還在使用

      在崇禎之前,明朝使用的曆書承襲元朝的《授時曆》,這部曆書已經使用三百多年,誤差很大。崇禎二年(1629,68歲),徐光啟建議改曆,皇帝因此開設曆局,委命徐光啟與以湯若望為首的傳教士們合作編修曆書。他在病榻上,還手捧曆書稿本校對,可謂鞠躬盡瘁。這本書系統介紹西方古典天文學理論和方法,引入了「地球」和經緯度的概念,從而破除了天圓地方的傳統舊觀念。徐光啟將西方的天文學知識結合中國傳統曆法,編寫成一本曆法百科全書,使一般民眾都能瞭解並使用曆學。

      徐光啟過世後,李天經(1579-1659)接手編纂,於崇禎七年(1634)完成,但並沒有立即頒行使用。崇禎十六年(1643)八月,崇禎皇帝決心頒布新曆,但明朝已覆亡。之後由留在北京城中的湯若望刪改至一百零三卷,獻給順治皇帝,更名為《西洋新法曆書》,於順治二年(1645)頒行。我們今日所使用的曆法,正是以明代《崇禎曆書》為基礎所修訂,經由清代頒行,一直使用至今。

籲請注重數學,中國差一點就成為數學頂尖大國

      徐光啟從接受西學的經驗中體悟到,科學的傳揚與發展能提升國家競爭力,因此產生「超勝」與「分曹」的理念。所謂超勝,就是透過西學的翻譯與國人的研發,達到與西方並駕甚至超越的目的;分曹則是分科發展,再進行學科整合。徐光啟曾經向崇禎皇帝提出「度數旁通十事」,他認為數學是開啟其他科學研究的鑰匙,可以「旁通十事」,如天文學、氣象學、測量學、水利學、音樂學、軍械製造、會計、建築、機械力學、輿地測量學、醫學、鐘錶製造等。徐光啟還建議要分科研究,這樣的理念相當於意圖建立明朝國家級的科學研究院。

火炮專家孫元化的老師,提升明軍戰力贏得寧遠大捷

     徐光啟著有軍事學著作《徐氏庖言》,致力改革明朝軍事,他提出兵精、器勝的思想,建倡建立國家科學院,並實踐在他的學生孫元化(?-1632)身上。孫元化跟隨徐光啟學習火器和數學,更親赴澳門向葡萄牙人學習製作紅夷大炮,寫出《西法神機》、《經武全書》兩部介紹西洋火器、軍事戰術的著作。他後來擔任兵部司務,協助袁崇煥駐守遼東。天啟六年(1626)寧遠之戰時,孫元化訓練出的火炮部隊痛擊後金努爾哈赤的騎兵部隊。天啟皇帝聽聞寧遠大捷,不禁感嘆這場勝利得來不易:「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

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徐光啟編著的《農政全書》,集我國古代農業科學技術之大成,其中還輯有茶錄,從茶的名稱、栽種、采制、烹飲、效用等為內容,詳為敘述。後由其子徐驥將此書推介給崇禎帝,於崇禎十二年(1639)正式出版發行。後世的人們,為了紀念徐光啟《農政全書》與科學上的卓越貢獻,就把他的家鄉法華匯改名為徐家匯。

徐光啟曾說「欲求超勝,必須會通;會通之前,先須翻譯。」他親力親為,翻譯西書;講求變通、融會中西學術,取長補短,更致力於發展所學的知識,以達到超勝的境界。他秉持這種重視實學的精神,被學者們稱為「中西文化會通第一人」。

對後世的影響

      「宋氏三姐妹」的母親倪桂珍,她的母親徐氏是徐光啟的第十七代後裔,倪桂珍同時也是孔祥熙、孫中山和蔣介石的岳母,這些人都是徐光啟的血脈,對中國近代史有一定的影響力。

徐光啟與茶

《農政全書》:茶
      徐光啟《農政全書》總結中國古代人民的農業生產經驗和技術,引用古代著作和文獻約三百多種。有關「茶」的條目,《農政全書》引用《爾雅》、《茶經》、《詩經》、《南越志》、《清異錄》、《四時類要》和《博物志》等書,說明「茶」的名稱、種植、採摘、制茶方法、和各地茗茶的品評等。《農政全書》寫道:「玄扈先生曰:茶之為法,釋滯去垢,破睡除煩,功則著矣。」徐光啟認為飲茶具有幫助消化、提振精神、除去心中煩悶等功效,且效果卓著;同時也說茶葉採摘的時節、製造、貯藏、煎茶方法等,每個環節都會影響茶的品質,他說:「其或采造藏貯之無法,碾焙煎試之失宜,則雖建芽浙茗,只為常品。」而茶葉採摘的時節,他認為「率以清明穀雨前者為佳,過此不及。」而茶葉最上品者為芽尖:「然茶之美者,質良而植茂,新芽一發,便長寸余,其細如針,斯為上品。」至於烹茶法,他認為需用活水、活火烹之,「活水謂山泉水為上,江水次之,井水為下。活火謂炭火之有焰者。常使湯無妄沸,始則蟹眼,中則魚目,壘然如珠,終則泉涌鼓浪。此候湯之法,非活火不能爾。」最後,《農政全書》說:「夫茶靈草也,種之則利溥,飲之則神清。上而王公貴人之所尚,下而小夫賤隸之所不可闕,誠民生日用之所資,國家課利之一助也。」總的來說,「茶」乃靈草,種植茶葉頗具利益,飲茶也能令人神清氣爽;「茶」不僅為王公貴人所崇尚,也是平民百姓、販夫走卒之不可或缺。「茶」乃民生日用之所資,也是國家重要的經濟來源。(郭淑玲博士)

 

繼續閱讀
  • 《徐光啟印》
    《徐光啟印》
    出處:《題周古璧卷》
  • 《徐光啟印》
    《徐光啟印》
    出處:《題琴鶴高風冊》
  • 《存齋眼福》
    《存齋眼福》
    出處:《題周古璧卷》
  • 《沈聯芳審定印》
    《沈聯芳審定印》
    出處:《題周古璧卷》
  • 《憶萱過目》
    《憶萱過目》
    出處:《題周古璧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