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隱元 / Shi Yinyuan

釋隱元 / Shi Yinyuan

1592-1673
  • 出家地:福建 福清 黃檗山 萬福寺
  • 住持:福建福清獅子岩寺、福建福清黃檗山萬福寺、
  • 稱號:日本黃檗宗的開山祖師,受日本皇室賜號為「大光普照國師」,建築、印刷、煎茶、普茶料理、拉麵、四季豆、西瓜、蓮根、孟宗竹、木魚傳入日本。
小傳

  俗名林曾昺,號隱元,法諱隆琦。福建福清東林人。出生於萬曆二十年(1592)十一月四日。二十一歲時為尋父而至南海普陀山朝拜觀音,曾在潮音洞擔任茶頭一職。以此為契機,萌生出家之志。二十八歲,母歿,登黃檗山萬福寺,就鑑源興壽(? -1625)披剃出家。向金粟山廣慧寺密雲圓悟(1566-1642)請益參學。後歸返寺院,嗣法於費隱通容(1593-1661),為臨濟宗三十二代傳人。

  自崇禎十年(1637)始,迄至南明永曆八年(1654)止,禪師兩度董席黃檗山萬福寺,寺境煥然一新、僧眾雲集,聲譽日盛。順治十一年(1654),應長崎唐僧逸然性融(1601-1668)之邀,隱元率領門徒慧林、大眉、獨湛、獨吼、南源、惟一等三十餘人,東渡日本,先後住錫於長崎興福寺、崇福寺與攝州(今大阪)普門寺。德川幕府四代將軍德川家綱更賜地十萬坪給隱元,日本寬文元年(1661),於京都宇治太和山創建萬福寺,成立黃檗宗,即以萬福寺為大本山,此後開枝散葉,在日本各地有五百餘寺,傳衍至今。

  寬文三年(1663) 隱元退位, 讓席弟子木庵性(1611-1684),此後退居松隱堂,並於寬文十三年四月三日辭世,世壽八十二歲。臨終前,後水尾天皇特賜號大光普照國師。其嗣法者二十三人,之中七人隨隱元東渡日本,三人為日籍僧人。禪師博學多藝,生前除致力於宗內學問外,尤精於詩文、書畫與茶道, 曾將晚明煎茶文化傳入日本,形成特有的煎茶道,被日人奉為煎茶道的祖師。以後水尾太上天皇為首的貴族、幕府人士,以及各地商人相繼皈依隱元隆琦,更發展出包含書法、茶道、建築、飲食、文學、雕塑多元面向的黃檗文化。

  傳世著作宏富,除有留下語錄、詩文集外,日人平久保章編《隱元全集》。隱元禪師與弟子木庵、即非,號稱「隱木即」,開創黃檗宗濃墨厚實的書風,識者往往稱之為「萬里一條鐵」。隱元的著作《黃檗清規》,成為日本禪宗清規改革修正的參考依據,給長期處於鎖國政策下,力圖擺脫形式化束縛的日本佛教,帶來新的活力。

(參考《黃檗開山普照國師年譜》、《檗宗譜略》〈特賜大光普照國師隱元琦和尚東渡年次〉)

隱元與茶

日本煎茶道

      隱元禪師早年曾在普陀山觀音道場當「茶頭」執事,每日在佛前殿后為僧眾提供茶水,深諳茶道。日本「煎茶道」是由隱元禪師傳播到京都,帶來日本飲茶觀念的革新:在隱元東渡前,日本社會嚴格奉行「抹茶道」,在等級森嚴的社會,只有皇室與貴族才能享用「抹茶道」,中層階級及平民無緣接觸抹茶道;隱元禪師傳入的明代飲茶「壺泡法」,在日本稱為「煎茶道」,方法很簡單,就是把茶葉放入茶壺,注入熱湯浸泡後倒出來飲用,沒有等級之分,士農工商都可以泡茶喝,因此很快流行起來,「煎茶道」自此與「抹茶道」分庭抗禮,成為日本的兩大茶道。京都宇治是「煎茶道」發祥地,每年舉辦一次煎茶大會,而全國「煎茶道」聯盟總部也設在京都宇治萬福寺內。

日本「普茶料理」

     日本四大料理之一的「普茶料理」是隱元禪師當年從福清傳到日本的飲食文化。「普茶料理」最初是一種淨素的日本寺廟料理,使用的食材包括筍、蘑菇、海帶、山藥等,並由專門修行的寺廟師傅烹飪。「普茶料理」就是與茶同時上桌的一般料理,佛事完畢之後,眾僧侶聚在一起,邊品茶,邊吃料理,就是普茶料理的原型。此外,日本家喻戶曉的「隱元豆」,也是由隱元禪師由中國傳入。

草書五言詩

     何創時基金會藏隱元禪師《草書五言詩》書帖,寫道:「趙老眼瞇嘛,逢人咲(笑)吃茶。聊斟三五盞,舌上放蓮花。香滿清涼室,功成老作家。知恩能報答,同用福天涯。」講的是禪門「趙州茶」公案,唐代趙州從諗禪師不管來者何人,都叫人「吃茶去」,以表示禪門的平等、平常心,與一般日常生活無異。

茶詩兩首

     隱元禪師詩《暮春》寫道:「霜顱雪茂老詼諧,竟日松門兩扇開。自得胸中無俗物,卻領格外有賢才。鳥啼花落春歸去,茶熟香清客到來。對坐罄譚微笑旨,儼然一會在蓬萊。」白髮蒼蒼的隱元禪師長老,迎接客人的到來,鳥啼花落、茶熟香清,兩人對坐品茗,清談「拈花微笑」的禪意,好像置身仙境一般。另首詩《偶成》寫道:「日常靜悄悄,兀坐露堂堂。一棒豎宗眼,杯茶醒夢狂。」日常安靜無聲,禪師在佛堂大殿端正靜坐;臨濟宗以「棒喝」之法令人開悟,而一杯茶也足以令顛倒夢想者清醒過來。在禪門中,「飲茶」(趙州茶)也是開悟之法。

 

延伸閱讀:星雲大師〈日本黃檗宗開祖隱元禪師〉 

繼續閱讀
  • 《檗山主人》
    《檗山主人》
    出處:《行書偈語軸》
  • 《隱元之印》
    《隱元之印》
    出處:《行書偈語軸》
  • 《隱元》
    《隱元》
    出處:《與逸然澄一書》
  • 《正灋眼藏》
    《正灋眼藏》
    出處:《與逸然澄一書》
  • 《臨濟正宗》
    《臨濟正宗》
    出處:《行書偈語軸》
  • 《臨濟正宗》
    《臨濟正宗》
    出處:《草書五律》
  • 《隱元之印》
    《隱元之印》
    出處:《草書五律》
  • 《隆琦》
    《隆琦》
    出處:《草書五律》
  • 《臨濟正宗》
    《臨濟正宗》
    出處:《初祖達摩大師》
  • 《隆琦之印》
    《隆琦之印》
    出處:《初祖達摩大師》
  • 《隱元》
    《隱元》
    出處:《初祖達摩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