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 月 8 日
Clients

去疑返真

書法繪畫是文明和文化代表,散發著高度的美學魅力,吸引著一代一代人們的眼光,人們想要擁有這些作品的期待,加上經濟因素的推波助瀾,贋品、偽作,或說把假作品的出現,就是自然也是必然產生的情況。特別是在明代中葉之後,因於經濟的蓬勃繁盛,假作品數量也跟著成「正比」。

利之所趨,不但推動著假作品的產生數量,還磨練著作假者的技巧、甚至是想像力。偽作者要做的,不只是一件假的作品,還必須是一件能夠說服(騙)人的「真品」,如何把「假的變真的」,是他們最大的挑戰。於是,各種作假技巧出現了,他們把書畫的作者款印去掉,改成更有美學經濟價值的作者名款;或者,他們就任意添上一個作者名款,讓人不得要領、無從追查。

從收藏者、學者、和欣賞者的立場來說,如何看破、看透各種作假技法所造就的幻象,正是我們最大的挑戰。除了盡可能細心觀察、有邏輯的推理外,最重要的,還是去捕捉、感受作品的美學品質。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沒有名款而少人注目的書畫,也可重新定位。

辨偽鑑真、去疑反真的努力,由來已久,身處於現在的我們,還有一項古人所未想像過優勢,那就是大數據,大量的紙本出版品的電子化,公私立文化機構,不斷釋出高品質書畫圖檔,網速、雲端所打造的資訊新境,鉅量的比對,已縮小到彈指之間。

明代書畫家董其昌為了追尋他心中的名跡,打造他認知的書畫圖景,必須要不斷穿梭、移動地理與人際之間,他大概無法想像,現代人只要在螢幕前動動手指,曾經在市場中流動的書畫與其拍賣痕跡,也都很方便取得。題跋、鈐印,甚至是拍賣的價錢,都更容易成為我們參照的工具。

不僅如此,電子化的高清晰大圖,還拓展了研究、或說對於作品新理解的可能,放大之後,材質、作品細節盡收眼底。經過電腦軟體後製,作品的各個局部,亦能同時圈點提示、比對比較。董其昌之慧眼如炬,也不可能如今人這樣掌握單幅作品、甚至是多幅的經緯毫芒。

就因為如此,我們可以相對有信心的這樣想,那辨識作品身分的最後一塊拼圖,在大數據搜索中,我們確實比古人更有機會找到,到達追尋作品理解的新里程,也就在那時,我們可以重還書畫的真面目,不讓這些精采作品被埋沒,讓作品重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優秀的文化藝術也可以繼續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