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年 10 月 28 日
Clients

雋雅輝煌——明代戲曲

學術顧問
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      黃婉儀

  中國傳統戲曲是以詩詞為本質,密切結合音樂和舞蹈以搬演故事。其劇作以格律(平仄、聲調、押韻)為基礎,書寫焦點集中在曲文賓白的文學性(詞藻、典故、比興移情手法),特別擅長表現戲劇人物的情緒高潮──省略客觀的事件,延展心靈的瞬間,抒發人物內在的精神、情志。其表演特質帶有高度的虛擬性、象徵性、程式性還有誇張性。傳統戲曲廣受社會各階層喜愛,更與歲時節慶、生命祭儀、知識傳播、宴集娛樂密不可分,是元明清社會文化的基礎成份。

  大約在北宋、南宋之交(1119-1190),南方溫州、永嘉一帶出現成熟的戲曲「南戲」(又稱戲文、南曲戲文),工商業發達的蘇州、揚州、杭州、溫州等城鎮成為促進戲曲迅速發展傳播的溫床。金、元之交(1234-1277),中原地區「北雜劇」(又稱元雜劇)蔚然而興,發展出豪放激越、溫潤明麗、綺麗纖穠等劇作文學風格。

明代前期,因為戰亂與政治經濟中心轉移,北雜劇走向衰落,南戲的勢力則日趨興盛。到了明中葉,南戲經過長時間的「北曲化、文士化」演變,成為體製規律的「傳奇」,劇作名家輩出;而由於各地的方言方音不同,「傳奇」劇作發展出海鹽腔、餘姚腔、青陽腔、弋陽腔等不同的聲腔,紛博多彩,熱鬧非凡。嘉靖初年(1522),以文人為主要創作群體的「傳奇」劇作在演唱方面出現了「崑曲化」現象。用崑腔來演唱文人傳奇劇作,文學性和音樂性完美交融,藝術氣質雋雅輝煌,無與倫比。到了萬曆年間,劇本佳作迭出,形成詞山曲海奇觀。

  本基金會以典藏的「明代、清初」藏品為範圍,規劃戲曲專題。甄擇其中與「戲曲劇作家、表演者、專家學者、家班主人、劇中人」有關的藏品,釐為五項子題,分類展出。此外,描寫明末清初政治興亡的歷史劇《桃花扇》,劇中人物多為當時知名的政治家、學者、文人,本基金會藏有《桃花扇》男女主角的畫像,還有作者孔尚任以及諸多劇中人的書畫作品,特裒集為「孔尚任《桃花扇》」子題。

  戲曲專題希望能帶給觀賞者認識與觸動,讓心靈的某一部份在此相遇。

展品作者:
歷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陽明學說影響遍及東亞
寫出經典嘲諷名劇《鬱輪袍》
晚明吳中布衣山人
順治帝曾稱譽尤侗是「真才子」
任上開創「章奏留中」以及「經筵取消,改為進呈講義」
《明史》稱其「操行恬雅,與物無競,難進易退,世尤高之。」
《閒情偶寄》‧ 中國人的美學指南
「寓山園」為半開放性提供文學、宗教與救荒場所
創立沈家班開啟戲曲的商業模式
與施閏章並稱為「南施北宋」
吳偉業與錢謙益、龔鼎孳並推為「江左三大家」。
刊刻《古文觀止》
《板橋雜記》作者
明亡時與崇禎帝一同殉國
戲曲《長生殿》的作者
明末四公子、名妓董小宛嫁他為妾
天下法書歸吾吳,祝京兆允明為最
明亡絕食殉國
弘光朝首輔
徐弘基曾在南京園林中接待過利瑪竇
曾入胡宗憲幕府,出奇計大破倭寇
傳奇《繡襦記》的作者
人稱「山中宰相」,明代暢銷作家
清初書畫鑒藏大家
改良崑山腔,崑曲的奠基者
著有雜劇《西臺記》
《考槃餘事》:賞鑑清翫,生活藝術指導書
章炳麟說:「願吾越人,無忘張煌言」
東方的莎士比亞、《牡丹亭》作者
熊明遇《則草》是第一本由中國士人完成與出版的西學作品
鄭之玄曾贈詩給傳教士艾儒略
大破青海蒙古部族、又懂茶道的文武奇才
一代文宗,鄭成功的老師
博物學著作《五雜俎》的作者
明代南京史料筆記《客座贅語》的作者
情定龔鼎孳,拯救閻爾梅,支助朱彝尊
明代金陵四家
開啟吳江蓄聲伎之風俗
提倡禪宗淨土宗兩者兼修,維護佛門戒律和研究教理,整頓晚明佛教界。
與吳偉業、錢謙益並稱為「江左三大家」
「明末四公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