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元贇 / Chen Yuanyun

陳元贇 / Chen Yuanyun

1587-1671
小傳

      陳元贇(1587-1671),浙江餘杭人,原名餉,字義都,號芝山,別署既白山人、虎魄道士。陳元贇十八歲時應縣學生考試落榜,此後浪跡天涯,以讀書、作文、寫字、繪畫自娛,曾錄前人詩文,輯《珊瑚枕》一書,署名「崆峒子」。為謀生計,也學過燒陶等技藝和日語。二十七歲,至河南登封縣少林寺,學習武術,管理寺內陶器、藥材,年餘離寺。萬曆四十七年(1619),渡海抵達長崎,此後一直寓居東瀛,病逝於名古屋。萬曆年間,福建總兵使節單鳳翔赴日商討倭寇事宜,陳元贇應邀擔任臨時譯員。天啟五年(1625),寄居江戶(東京舊稱),後又寄居江戶城西久保國昌寺,創傳柔術。與幕府儒官林羅山、詩人石川丈山、漢學者松永尺五均有交往,居日期間與浙江旅日學者朱舜水有書信往來,現《朱舜水集》還保存有〈答陳元贇書〉。明清易鼎後,他下定決心留日,並在順治元年(1644)娶了日本妻子,後生一子,取名元明。並結識日本名詩人元政,兩人彙其平生所唱之詩為《元元唱和集》行世。

將柔術、醫術、陶藝等多項技藝傳入日本

      陳元贇居江戶西久保國昌寺時,以少林派武術教授寺中僧侶。後來福野的徒弟寺田平左衛門,揉和當時陳元贇所傳授產生的各種新流派特點,創立了日本著名的「起倒流」柔術。因此陳元贇就被稱為「起倒流」柔術之祖。

      傳統日本骨學也深受中國影響,陳元贇不只將柔道傳進日本,也把習武者必須略懂的接骨技藝一併帶去。後來日本接骨三大流派:江戶名倉家、大阪年梅家以及長崎吉原家,都是在陳元贇奠定的骨學脈絡下,發展而成的流派。

      陳元贇亦將燒陶的技術帶到日本,被稱之為「元贇燒」。《餘杭市志》曾整理陳元贇對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貢獻,除了武術及陶藝,他還傳播公安派的文學主張。陳元贇還運用中國的方志學,為萩津長門藩主毛利輝元太守撰《長門國志》,保存了中世紀日本本州西部的風土民情。陳元贇還在日本廣泛行醫,傳播丹溪學說,其醫術深受日本人推崇。陳元贇雖身居異鄉,然而不忘祖國,時常以「大明武林人」自稱,實為對日傳播中國文化及崇揚氣節的重要人物。

陳元贇與茶

「元贇燒」茶器

     陳元贇,明末旅日學者、武術家,爲隱元禪師的儒家弟子,與朱舜水在日本同享聲譽。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東渡日本,在日流寓五十二年,先後寄居長崎、江戶、名古屋等地,與社會各階層人士廣泛交往。陳元贇後受聘於尾張藩主德川義直、以及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友為幕賓,教授書法、詩文,繼而主持、傳授燒窯製陶技藝,陳元贇的陶作以茶器爲上品,被稱為「元贇燒」,他在茶器上書畫,風格獨具,被稱為「稀世之器」、「最上品」,在日本陶瓷史上具有一定地位。名古屋的1丁目名城公園旁有一處「元贇燒窯遺蹟」,名古屋陶工繼承他的技術,轉相傳授,使名古屋成為日本製陶名地,與他很有關係。

陳氏茶、茶食「板元贇」

    陳元贇將柔道、茶道、書畫、花道、制陶、建築、中醫中藥及針灸術傳到日本。他受聘尾張藩主幕賓,開始進入日本上流社會,與日本詩人、茶家談詩作賦,品飲茶道,他親自烹製的茶被稱為「陳氏茶」,對日本茶道也有深遠影響。名古屋有一種茶食叫「板元贇」,8字形小點心,相傳是陳元贇將作法傳授給一家叫「菊屋」的點心鋪而流傳至今。1671年,陳元贇在日本名古屋去世,他的遺體被允葬於名古屋德興建中寺,此處是尾張藩專門祭祀德川先祖的地方,德川氏是日本幕府時代的統治者,陳元贇的身份可見一斑。(郭淑玲博士)

陳元贇在日史蹟

 陳元贇起倒流拳灋碑

陳元贇墓所碑

陳元贇御深井窑 茶盌 葵紋章

延伸閱讀:

百度明朝吧:《長門國志》由明國遺民編寫的日本地方志書

水井、木骨與醫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