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奇齡 / Mao Qiling

毛奇齡 / Mao Qiling

1623-1716
小傳

      毛奇齡(1623-1716),浙江紹興府蕭山縣人。一名甡,字大可、初晴、齊于、于一,號秋晴,又號河右、僧彌、僧開、晚晴、春莊、春遲,學者稱西河先生。十五歲補諸生。明亡,哭於學宮三日,後以布衣投入南明魯王的軍隊抗清,兵敗後,流寓江淮間。因得罪南明將方國安,走山寺出家為僧。順治八年(1651),還俗。因直言不羈,得罪鄉里,被誣殺人罪,變姓名為王彥,亡命江湖十餘年。後得友人助,始得澄清。康熙十八年(1679)應博學鴻詞,試列第二,時年五十七歲。授翰林院檢討,任《明史》撰修官,康熙二十四年(1685),充會試同考官。後因病辭職,著述終老。毛奇齡七十歲時,自撰墓誌銘,提出死後「不冠、不履,不易衣服,不接受弔客」。康熙五十五年(1716)在家病逝。

乾嘉漢學之先驅 

      毛奇齡淹通十三經,直承王陽明心學,會通理學與經學。重考據,名物訓詁、典章制度多有發揮。持論綜合古今,排擊異學,多有功於經義。毛奇齡處於宋明理學過渡到清代漢學之環節,是乾嘉漢學之先驅。

  毛奇齡通聲韻之學,著《古今通韻》及《韻學要指》,能吹簫度曲。詩詞曲總體而言音協韻合,音樂性鮮明。詩詞受之於陳子龍,徑路與雲間詩派接近。詩尚奇麗,規模唐人,詞則婉麗纖巧,有南唐之風。與毛際可、毛稚黃合稱為「文中三豪、浙中三毛」。

毛奇齡與戲曲 

  毛奇齡認為戲曲是「一代之文章」,反對將戲曲視為小道。戲劇觀主張抒發性情,直抒胸臆,同時必須有倫理教化功能,羽翼名教、裨益風俗。毛奇齡有「劇作」《不放偷》《不賣嫁》二種,二「劇」體例特殊,由司唱者一人推動故事發展,表演形式是敘述體,接近說唱,和戲劇代言體迥然不同。《不放偷》演孤介君子耶律忽碖不願鬆綁法律,善有善報,終與失散的妻子團圓。《不賣嫁》描述貧家女利哥因父母有疾,情願侍奉雙親到老不嫁。兩部「劇作」都帶有濃厚的教化色彩。毛奇齡從心學「人欲即天理」視角評點《西廂記》,出版《毛甡論定西廂記》,細緻解讀人情世態,讚美純真的愛情,認為西廂上接詩騷傳統,出入風雅,歸於美善。

繼續閱讀
  • 《太史氏》
    《太史氏》
    出處 :《贈仲昭年兄金閨初度歌》
  • 《毛奇齡印》
    《毛奇齡印》
    出處 :《贈仲昭年兄金閨初度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