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肯堂 / Zhang Kentang

張肯堂 / Zhang Kentang

?-1651
小傳

      張肯堂(?-1651),江蘇上海人。字載寧,號鯤淵、鯢淵。天啟五年(1625)進士,知餘干縣,後丁內艱。服除授河南濬縣知縣,時流寇充斥,肯堂練民兵、沿河立堡,寇莫敢渡。崇禎七年擢御史,明年春,賊陷鳳陽,條上滅賊五事,不盡用。出按福建,數以因平流宼功受獎賚,擢大理寺丞。崇禎十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福建,時漳泉間山賊出没,官軍不能制,肯堂親按行,或擒或撫,逾年悉平。

追隨唐王、魯王於舟山,城破後閤門殉國

      順治二年(1645)南京淪陷,唐王自河南來閩,張肯堂與巡按吳春枝、南安伯鄭芝龍、黃道周奉唐王為監國,建號隆武,授吏戶兵三部尚書。順治三年(1648),隆武帝被清兵俘虜,肯堂以私財募兵海上,避亂至舟山,寓城中太學生朱垣書室後。順治四年(1649),魯王(1618-1662)至舟山,肯堂與閣臣劉中藻(1605-1649)等連復建寧、邵武、興化三府,及漳浦、海澄等三十七縣,軍聲頗振。順治六年(1649)肯堂還舟山,署為東閣大學士。順治八年(1651)八月,清兵勦舟山,城中兵六千,居民萬餘,肯堂與兵部尚書李向中、吏部尚書吳鍾巒、吏部侍郎朱永祐、安洋將軍劉世勛堅守十餘日。城破,張氏闔門二十七口同盡,肯堂隨後自縊於雪交亭。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專諡忠穆。肯堂門下舊將汝應元,曾護送其孫張茂滋(1634?-1654?)由華亭來福建依祖父,應元後赴普陀山削髮為僧,號「無凡」。肯堂死後,應元渡海來舟山收其遺骨安葬,並全力營救被清兵俘獲的張茂滋。

朱舜水的老師;著有判牘《㽦辭》

      張肯堂撰寫的民刑事案件判牘《㽦辭》,為其在河南濬縣任內裁決之大小難案彙編,收錄判牘308則。大儒朱舜水早歲寄籍松江,曾受業於張肯堂,肯堂以忠義氣節教導青年朱舜水,對其一生的學問和人格,產生重大影響。

張肯堂絕命詞

虛名廿載著人閒,晚節空談學圃閒;

漫賦歸來慙靖節,聊存正氣續文山。

君恩未報徒憂瘁,臣道無虧在克艱;

傳與千秋青史筆,衣冠二字莫輕刪。(《雪交亭正氣錄》,卷八)

 

參考資料:

高宇泰《雪交亭正氣錄》,卷八;汪有典《史外》卷二十六。

司徒琳(Lynn A. Struve):〈儒者的創傷──《餘生錄》的閱讀〉。

繼續閱讀
  • 《香草居藏》鑑藏印
    《香草居藏》鑑藏印
    出處 :《與女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