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麟徵 / Wu Linzheng

吳麟徵 / Wu Linzheng

1593-1644
小傳

      吳麟徵(1593-1644),浙江嘉興人。字聖生,一字來皇,號磊齋。吳麟瑞之弟。

夜夢文天祥,以忠孝氣節自許

      天啟二年(1622)進士,時年三十歲。《甲申傳信錄》載,麟徵會試放榜之夕,夢見一人乂手向背,吟曰:「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醒來後,麟徵將文句書之壁間。有客人來,見其文說:「此文信國(文天祥)語也,何以書此?」麟徵為述夢境所見,客人都相與嘆異。吳麟徵平時常書座石銘曰:「要窮就窮,要死就死」,可以想見其人志氣慷慨。

任推官時廉潔公正,在諫垣直聲甚著 

      吳麟徵初授建昌推官,丁父憂辭歸。後補福建興化府推官,廉潔公正,有威名。麟徵初任時,有僚屬製錦幛(華麗的絲製幛子)贈送他,他罵道:「吾初涖此,實政毫未施行,是何以堪?」立取焚之,自是無人敢干以私。在任期間,獄訟寃滯多所平反,嘗自題署中云:「幽蘭含古意,香荔見丹心。」崇禎五年(1632),擢吏部給事中。在諫垣,多建樹,直聲甚著。尋上疏乞假歸鄉葬父。還朝後,彈劾吏部尚書田唯嘉(1581-1648)貪贓枉法,使其罷官。再遷刑科給事中,丁繼母憂。服闋,起為吏科都給事中。

倡議撤寧遠軍隊回防京師,惜過遲採納

      崇禎十七年(1644)正月,薊遼總督王永吉(1600-1659)建議撤回寧遠鎭,退守關門。寧遠總兵吳三桂(1612-1678)實與永吉倡儀之,遼東巡撫黎玉田(1595-1650)也持相同意見。持此議者認為撤回寧遠鎭退守關門,若京師猝警,關門之守兵赴援京師,可一呼而至。如今將重兵鎮守寧遠,距京師過於遙遠,守亦無益。京師若有警,又難飛檄驟徵軍至,非長策也。但崇禎帝不納其議。吳麟徵直言上疏,稱吳三桂可大用,宜急撤入關,然而首輔陳演(?-1644)、次輔魏藻德(1605-1644)皆反對,認為此乃無端棄守寧遠。時任戶、兵兩部尚書的方岳貢(?-1644)更以此參劾麟徵失言。當時朝廷的氣氛如此,麟徵更加堅持撤軍入關。其後又有福建舉人林泓請撤寧遠鎮進關、李長祥推舉觀政進士袁噩用於吳三桂麾下,皆不報。拖延了一陣子之後,兵部尚書張縉彥終於提出了撤寧遠鎮之議,撤鎮決議過晚,吳三桂率軍才行至豐潤,京師便已陷入重圍。

北京圍城時堅守西直門,因無法傳遞軍情,至午門痛哭而返

      崇禎十七年(1644)三月初七,麟徵擢太常少卿,時李自成軍已逼近北京,督師李建泰(?-1649)亦已棄戰走河間。麟徵坐守西直門西北一帶,賊攻城最急。北德勝門西、西直門皆當賊衝、皆最受攻。麟徵登陴,賊遽發紅夷炮擊城樓,樓楹椽忽倒墜,麟徵前甲士懼,將退,麟徵喝:「甲士何得退!」於是同矻立,莫敢退。當時城外的難民與李自成軍一同湧至城門。守門勳戚與太監打開城門接納,亂軍也一同殺入。麟徵在城上望見,急督甲士奮擊,麟徵亦親自手施箭炮,賊乃卻。因下城以土石堅塞城門。後因城中有宦官為敵內應,不許兵士登城陴,更有人拆移填塞城門的土石。十七日,城外砲聲如震,諸臣求一登城望敵不可得,麟徵怒奪路而上,見賊勢甚悍,攻各門皆甚急。但無人敢向崇禎帝報告,麟徵於是戎服單騎馳入西安門,門監少宰沈惟炳說:「門内宦寺非相識不可入。」麟徵只好排闥而入,至午門被閣臣魏藻德阻擋,不讓他傳達軍情。麟徵大泣,淚滴階石,藻德挽之而出。

將後事託與門人祝淵,自縊殉國

      三月十九日,京師九門盡陷,城兵一哄而散。吳麟徵返回家中,閉戶自縊。後被家人察覺救下,之後乘隙再度自縊,家人邀麟徵門人孝廉祝淵(1614-1645)前來,請求麟徵等待。祝淵到達後兩人對飲,吳麟徵說:「失國之罪,惟有自盡以畢臣子之事。」祝淵聞言泣下,勸麟徵削髮南歸,以圖興復。麟徵拒絕道:「壬戌登進士之夕,文信國教我矣!不死何為?且我自陳整飭江南,樞臣不許;請身任危疆,家臣不許。天下事尚有可為,惟君輩速行圖之,吾自知其不可。生平所慊者,少切諫一二疏及黨鑒一書未成耳!」(考中進士前夕,文天祥已到夢中教誨過我了,不死還能做什麼呢?我曾自陳想要整飭江南,宰輔們不允許;想親赴危疆,家臣不允許。天下事尚有可為,你們趕快去做吧,我自知我辦不到了。我只遺憾自己少上了一兩道懇切諫言的疏文,以及《黨鑒》一書尚未完成罷了!)之後投繯而死。其遺書云:

祖宗二百七十年宗社,一旦而失,雖上有龍亢之悔,下有魚爛之殃,而身居諫垣,徘徊不去,無匡救法,應禠服。殮時用角巾青衫,卧以菅席,覆以布被足以。棺宜速歸,恐繋先人之望,祈知交為我耶許焉。若國家深澤,豈容遂冺四海;九州之大,不立忠義之賢。使天未厭明,則僕猶以一死為贅,是所望于有心君子。崇禎十七年三月二十日酉時,罪臣吳麟徵絕筆。

      吳麟徵自縊後,祝淵及從者哭其屍而殮之,越三日而面目猶如生,後亂軍過吳家,指其門曰:「好男子,眞忠臣也!」南明福王時,贈兵部右侍郎,諡忠節。清賜諡貞肅。著有《家誡要言》。

參考資料:

《(乾隆)莆田縣志》,卷八。

錢倁軹:《甲申傳信錄》,卷三。

李長祥:《天問閣文集》,卷一。

繼續閱讀
  • 《吳麟徵印》(印)
    《吳麟徵印》(印)
    出處:《草書都門作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