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煌言 / Zhang Huangyan

張煌言 / Zhang Huangyan

1620-1664
  • 稱號:章炳麟說:「願吾越人,無忘張煌言」
小傳

      張煌言(1620-1664),浙江寧波府人。字玄箸,號蒼水。幼年體弱多病,病則瀕死。六歲時入塾讀書,九歲能作詩歌。除了研治經史之外,還重視習武。 

文武雙全 

  崇禎八年(1635),張煌言十六歲,補鄞縣弟子員。當時,崇禎皇帝因天下兵事繁興,亟須武才,命各郡縣諸生在經義考試後,再試騎射。張煌言彎弓抽矢,三發三中,技壓全場。崇禎十五年(1642),張煌言考中舉人,時年二十三歲。隔年赴京會試,落第而歸。張煌言與時任紹興府推官的陳子龍(1608-1647)交往,向他學詩問道。煌言中舉後,選編時文選本《銘燕集》,供參加科舉考試的士子參閱,名聲遠播。

與鄭成功合力抗清 

  順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清兵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擒殺弘光帝。張煌言與錢肅樂(1606-1648)等起兵抗清,奉魯王監國,授為右僉都御史,據守浙東沿海。順治十二年(南明永曆九年,1655),張名振(?-1654)與張煌言合兵三入長江,抵燕子磯,因兵力單弱,無功而返;乃會同鄭成功部甘輝、陳六御等收復舟山,張名振縞素入城,遍覓母屍,哀動三軍。歲末,張名振猝死。死前曾言:「吾於君母恩俱未報,若母屍不獲,毋收吾骸。」言畢起坐,擊床而逝,死不瞑目,猶凜凜有生氣。後葬於普陀勾山南嶴村。張名振原本遺囑由張煌言統領其軍,而鄭成功卻下令由陳六御接掌。次年清軍再度占領舟山,陳六御陣亡,將士推戴張煌言擔任原魯監國軍隊的主要領袖,繼續和鄭成功聯合作戰。

  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1658),永曆帝授張煌言為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次年,與鄭成功合力進軍長江,圍攻南京,東南震動。後戰敗,退回浙江沿海。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1661)清廷頒遷海令,下令「徙海上居民」,以斷絕義軍的糧餉來源。鄭成功於是決定東征臺灣,作為根本之地,張煌言反對遷臺之舉,未果。隔年五月,鄭成功病逝於臺灣。張煌言無可奈何,解散義軍,潛隱於南田縣嶴島。

  康熙三年(1664),清軍透過張煌言的舊部屬,找到他的隱居地,夜半渡島,煌言和部屬羅子木、侍僮楊冠玉等人被執。清浙江總督趙廷臣(?-1669)仰慕其節操,對他禮遇有加,屢次勸降,但張煌言堅拒不受。同年九月,就義於杭州弼教坊。臨刑時,舉目望吳山,嘆曰:「好山色!」賦絕命詞曰:「我年適五九,偏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坐而受刃,隨從並死。

  乾隆四十一年(1776),追諡明朝殉節諸臣,列為一百十三忠烈之一。

  煌言能詩能文,其詩文內容真切反映不凡經歷,風格蒼勁悲壯,感人至深,其著作為清代禁書,長期以抄本流傳,詩文名亦為其抗清業績所掩。原有《奇零草》《采薇吟》《冰槎集》等,清末始有《張蒼水集》行世。

洪炳文《懸喬猿》傳奇展演張煌言忠義

  清末洪炳文(1848-1819)撰《懸喬猿》,主角是張煌言,刊載於1906年上海《月月小說》一至四號,原文有補充說明:「此劇梨園子弟已能演習」。

  《懸喬猿》劇譜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奮力抗清,魯王病逝後,孤軍無主,復國無望,無奈解散軍隊,潛隱於嶴島的古刹,蓄兩猿以為警戒。不料遭部屬出賣,為清軍所捕。煌言義不屈降,與部將一併就戮,死後榮封懸喬之神。二猿通人性,見主人被擒,無心戀生,投水赴死。該劇寫於清末列強侵華時代,作者假借封神、靈猿的離奇之說,讚揚張煌言的磅礴正氣,以及誓死抵抗外族的愛國情懷。感情悠遠飽滿,精神力透紙背。

繼續閱讀
  • 《張煌言印》
    《張煌言印》
    出處:《草書七律》
  • 《无箸》
    《无箸》
    出處:《草書七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