鄺露 / Kuang Lu

鄺露 / Kuang Lu

1604-1650
小傳

      鄺露(1604-1650),廣東南海人。生時「甘露降於庭槐」,故名瑞露,又名公露,字湛若,號海雪。生時不飲母乳,高僧憨山德清(1546-1623)至其家,摸著他的頭說:「這是天上的玉麒麟呀!」便以露水調米汁餵養他。五歲時,其師與父命作詩,應聲而就。父逝後隨憨山大師學習,遍讀儒釋道經籍,還涉獵莊騷。好作詩,每當詩興大發,往往廢寢忘食,行吟時甚至「抵觸樹木」,或「傾墜坑塹而未嘗覺」。個性縱放不羈,喜詼諧。工諸體書,十五歲參加諸生會考,督學以〈恭寬信敏惠〉為題,他以楷、行、草、篆、隸五種書體答卷(一說以《文行忠信》為題,鄺以真草隸篆四體書之),違制被降黜五等。後棄舉子業,入羅浮,宿僧舍中,深悟琴理。崇禎中,因得罪邑令,遠遊避禍,西行入桂。紀錄廣西少數民族的風土文化,遇佳山水,則鼓琴一曲。時闖賊縱橫河洛,乃歸粵。

  順治三年(1646),清兵首次入廣州。鄺露長子鄺鴻(字釗孟,工詩,善擊劍)率領義軍千餘人與清兵激戰,壯烈身亡。次年,鄺露追隨唐王,任中書舍人,管理文書,參贊軍務。唐王死後,追隨桂王,再次到廣西,奔走串聯,為光復大業不辭勞苦。順治七年(永曆四年,1650),奉使還廣州,遇清兵圍城,與將士守城達十個月之久。廣州城破,鄺露回到居所,身旁環列古琴、寶劍、古器、圖書、懷素真蹟於左右,嘯歌以待,殉國而死,年四十有七。

  著有詩文集《嶠雅》,以及風土文史紀錄《赤雅》。其詩文是當時嶺南文壇魁首,題材多樣,諸體兼備,蒼勁高華卻又帶有一絲冷峻,如月宮珊瑚;與陳邦彥、黎遂球並稱「嶺南前三大家」,有「粵之靈均」之稱。浪遊廣西時,曾到瑤民岑、藍、胡、侯、盤五姓土司境內,還受到瑤山女王雲嚲娘的賞識,掌管書記事務。他將見聞寫成《赤雅》,內有壯、瑤、侗等族的祭祀、婚戀、音樂和舞蹈等珍貴資料,是彙集南方少數民族風土人文的奇書。內容特殊,文筆瑰奇,被譽為明代的《山海經》,可與《西京雜記》媲美。

南海畸人死抱琴

  王士禛(1634-1711)《池北偶談》記載鄺露少游金陵,客阮大鋮之門,為阮大鋮之門生,嘗為大鋮作集序,大鋮亦為露作集序。順治初清師入粵,露義不改節,竟抱平生所寶古琴,不食而死。士禛詩所謂「南海畸人死抱琴」者,即為露作。

  錢大昕(1728-1804)則在〈胡同謙墓誌銘〉引馮敏昌(1741-1806)語:「吾粵詩人,曲江之後,當推海雪」,意指廣東詩人,在唐代張九齡之後,就數鄺露了。温汝能《粵東詩海》中,鄺露被譽為「吾粵之靈均」,意即屈原。

以鄺露為主角的戲劇

  鄺露負才不羈,經歷特殊,易代之際表現出來的凜然大節,卓然可傳,吸引諸多劇作家以之為主角:

(一)《海雪吟》,清末三江鹽官陳烺(1822-1903)撰。劇譜鄺露工書擅畫,撫琴引簫,當地縣官慕其雅致,多次邀請他至縣衙敘話並許以官職,鄺氏皆不為所動。縣官無奈,欲刑拘他,鄺氏出逃,途中遇蠻兵土司,受到禮遇,得識土司之女,兩人琴瑟同樂,感情漸深。鄺露欲離去時,女子灑淚相送。其後鄺露漂游廣州,因傷感一生孤寂無著落,抱琴跳海。此劇情節與史實記載有差別,主人公隱約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二)《雲嚲娘》,清末民初文化界名流冒廣生(1873-1959,冒辟疆後人)撰。劇譜鄺露西游,至土司雲嚲娘幕中任書記,雲嚲娘武略威震四方,文才出眾。新年行閱兵禮,操演三軍,意態瀟灑。當晚設宴與鄺露同飲,賦詩唱和,風流蘊藉。此劇刻劃邊區生活片段,反映的是作者浪漫的文人情懷。

(三)《綠綺台傳奇》,清末民初戲曲家王蘊章(1884-1942)撰,劇名來自鄺露收藏的古琴「綠綺台」。劇譜鄺露出走廣西,與土司之女雲嚲娘甚為投緣,引為知己。清兵南下,鄺露就義。雲嚲娘得知他亡故的消息,為他野祭;遺民詩人屈大鈞寫文章歌頌他的忠義氣節。此據基於史實,按照歷史故事的發生時間展開劇情。

繼續閱讀
  • 《鄺露之印》
    《鄺露之印》
    出處:《草書杜甫詩》
  • 《公露》
    《公露》
    出處:《草書杜甫詩》
  • 《紫薇華館藏書》鑑藏印
    《紫薇華館藏書》鑑藏印
    出處:《草書杜甫詩》
  • 《伯榮過眼》鑑藏印
    《伯榮過眼》鑑藏印
    出處:《草書杜甫詩》
  • 《南海葉氏雲谷家藏》鑑藏印
    《南海葉氏雲谷家藏》鑑藏印
    出處:《草書杜甫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