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 / Qu Dajun

屈大均 / Qu Dajun

1630-1696
  • 稱號:「嶺南三大家」之第一
小傳

      初名邵龍,號非池,又名邵隆,字騷余。兒時入贅邵家,居住在南海縣西場(即今之廣州荔灣區西場),年十六,以劭龍姓名補南海縣學生員。其父攜之歸,原籍廣東番禺(今廣州番禺區),恢復屈姓,更名大均,易名紹隆,字翁山、介子,號萊圃。明末清初著名學者、詩人,是「嶺南三大家」之第一。早年受業於陳邦彥門下。順治四年(1647)參加陳邦彥、陳子壯、張家玉等起義,同年失敗,收陳等人之骨骸。後至肇慶,向永曆帝呈《中興六大典書》,授以中秘書,因父歿急歸。順治七年(1650)清兵再圍廣州,為躲避追捕,屈大均在番禺圓崗鄉金甌山(又名雷峰山)海雲寺(今已廢)削髮為僧,法名今種,字一靈。居所名為「死庵」,以示誓死不臣服清廷之意。出游大江南北,與豪杰交往。曾出關探遼地虛實,復往紹興,至山陰,客祁氏之梅墅,與祈理孫、祁班孫兄弟及其客魏耕等曾謀劃聯絡鄭成功進軍長江。鄭成功敗,屈大均被緝捕,避去,返儒服,更今名。復游陝西,與顧炎武、王弘撰等相交,亦有圖謀。作《華岳百韻詩》,李因篤見而驚嘆,迎至代州,介紹明故抗清都督王壯猷之女華姜為屈大均繼室。康熙七年,同出雁門,次年歸廣東。康熙十二年(1673),吳三桂反清,以蓄髮復衣冠號召天下,屈大均建義於使安。旋知吳三桂有稱帝野心,謝事歸。康熙二十二年(1683)鄭克塽降清,屈大均由南京攜家歸番禺,終不復出,著述講學,收集編纂廣東文獻、方物及掌故。屈大均早能詩,自稱得名自朱彝尊始,未離廣東時,朱彝尊已將其詩遍傳吳下。當時著名詩人顧炎武、陳恭尹、王士禎等,均與其唱和往還。與陳恭尹、梁佩蘭合稱「嶺南三大家」,三家中屈大均詩尤勝。在明遺民詩中,屈大均與顧炎武詩雙峰並峙。

繼續閱讀
  • 《屈子大均》
    《屈子大均》
    出處 :《行草祝壽詩》
  • 《下農夫》
    《下農夫》
    出處 :《行草祝壽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