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跡刪 / Shi Jishan

釋跡刪 / Shi Jishan

1637-1722
  • 住持:廣東鼎湖山慶雲寺
  • 稱號:清初嶺南遺民僧,至普濟禪院弘法開啟澳門佛教
小傳

  俗名方覬愷,廣東番禺人。生於崇禎十年(1637)生,卒於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少聰慧,被譽為神童,舉於鄉。棄仕途,三十五歲時,因為父喪,有感於人生無常,與母親一起前往鼎湖山學習佛法。四十一歲時,拜臨濟宗離幻元覺(1624-1681)為師,初取名光鷲,字即山,後改名為成鷲,字跡刪,號東樵山人。康熙二十年(1681)於廣州華林寺受戒,隨後掩關修行於羅浮山石洞禪院,曾住錫過華林寺、香山東林庵、丹霞山別傳寺。

  康熙三十一年(1692),成鷲旅澳,留下七律詩《遊澳門宿普濟禪院贈雲勝師》和《澳門阻風》二首。康熙三十六年(1697),再次遊澳門,留下七律詩六首。其《寓普濟禪院寄東林諸子》有「番童久住諳華語,嬰母初來學鳩音」句,生動描寫了澳門之中西語言交流,極具巧思。而《三巴寺》一詩:「暫到殊方物色新,短衣長帔稱文身。相逢十字街頭客,盡是三巴寺裡人。箬葉編成誇皂蓋,檻輿乘出比朱輪。年來吾道荒涼甚,翻羨侏離禮拜頻。」以一位佛教高僧之筆見證了澳門這一天主聖名之城的真實存在。康熙四十年(1701)住持廣州大通寺,後又入主肇慶鼎湖山慶雲寺,並纂修《鼎湖山志》,之後因故退院回到大通寺,康熙六十一年(1722)示寂於大通寺,世壽八十六,僧臘四十五。

  成鷲法師晚年一方面致力於著述,詩、文、草書聞名於外,與當時的文人雅士相與往來,詩歌酬答,如屈大均、梁佩蘭等人;另一方面,也與當時的抗清人士多有交往。成鷲著作不輟,包含《咸陟堂詩集》、《文集》、《鹿湖近草》、《楞嚴經直指》、《金剛經直說》、《道德經直說》、《莊子內篇》、《鼎湖山誌》、《鼎湖山慶雲寺清規》、《漁樵問答》、《紀夢編年》等。詩文書畫莫不精通,鼎湖山慶雲寺是著名的傳戒道場,故亦長於戒律。

  (參考《新續高僧傳》卷六十三、清初嶺南佛門史料叢刊《咸陟堂集》序文)

繼續閱讀
  • 《鷲山人》
    《鷲山人》
    出處:《行書白髮詩軸》
  • 《跡刪》
    《跡刪》
    出處:《行書白髮詩軸》
  • 《能之而能不為》
    《能之而能不為》
    出處:《行書白髮詩軸》
  • 《鷲山翁》
    《鷲山翁》
    出處:《仙城寒食歌四章》
  • 《跡刪》
    《跡刪》
    出處:《仙城寒食歌四章》
  • 《壽曾珍藏》鑑藏印
    《壽曾珍藏》鑑藏印
    出處 : 《行書白髮詩軸》
  • 《公博審定》鑑藏印
    《公博審定》鑑藏印
    出處 : 《行書白髮詩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