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永華 / Chen Yonghua
陳永華(1634-1680),福建同安人,字復甫。為同安教諭陳鼎之子,清軍入福建時,陳鼎自縊於明倫堂。永華奉母以逃,城陷數日後,入城求父屍於敬一亭,負歸殮葬。鄭成功在廈門開府時,陳永華才二十三歲,後得兵部侍郎王忠孝推薦,與鄭成功論政。鄭成功正好在訪求篤學清修之士,他稱道:「永華乃今之卧龍也」,授予諮議參軍之職,請他擔任其子鄭經之師,日後便成為鄭家麾下的謀將。
大興文教,治臺有方
鄭軍入臺灣後,授永華為參軍,政事鉅細皆由永華定奪,輔政時戢民撫兵、供給軍需皆有條規,尤愛惜士類。陳永華在臺推行教育與科舉並行的制度,全台皆設立「國子監」,為最高學府,各府、州、縣設立「府學」、「州學」、「縣學」。還要求山地的住民在各社設立「小學」,方便山區的子弟入學受教育。為了鼓勵山區住民送子入學,規定凡是高山族子弟就鄉塾讀書者,減免其徭役。他規定台灣兒童必須「八歲入小學,課以經史文章」。三年兩試,儒童皆分科按時考試,州試有名送府,府試有名送院,院試取中,準充入太學,仍按月月課。三年取中試者,補六官內都事,擢用升轉。此後,台灣人民皆奮發向學。
在經濟方面,陳永華鼓勵明鄭將領進行軍屯,以米為主要農作物。另種植經濟作物「甘蔗」,將甘蔗提煉成砂糖,再販賣給日本、英國。此外,陳永華還改良台灣的製鹽方法。台灣居民原本只懂得用海水熬煮成鹽,品質並不好,陳永華引進淋滷曬鹽法,教百姓以日曬法製鹽,使成品品質大為提升。
三藩之亂時總管台灣政務
康熙十三年(1674),陳永華任東寧總制使。這時三藩之亂爆發,鄭經受耿精忠之約,率領大軍渡海進入大陸。鄭經之子鄭克臧監國,陳永華協助女婿鄭克臧總管台灣政務,遭到馮錫範、劉國軒嫉恨排擠。康熙十九年(1680)三月,鄭經兵敗退返台灣,陳永華自請解除兵權,因憂悒成疾,當年在台灣病逝。鄭經親臨弔喪,諡文正。後葬於天興州赤山堡大潭山(今台南縣柳營鄉果毅村),清廷將他的骸骨遷葬回泉州,遺留一小部分在原葬地。
建台南永華宮奉祀廣澤尊王
李光地擔任翰林學士時,曾上疏說道:台灣長久以來沒有被收復,主要是由於陳永華經營有方。明鄭王朝能在台灣延續到康熙年間,陳永華居功厥偉。日本學者川崎繁樹也在其所著《臺灣史》中評價陳永華:「有經世之才,長於時務。鄭經經營的台灣政策,泰半出於陳永華的方寸之間」。現今台灣台南市中西區府前路的「永華宮」,據說為明鄭智將東寧總制陳永華將軍於明鄭永曆十六年(1662)所建,奉祀由泉州奉來之廣澤尊王金身,其廟附設陳永華紀念館,以紀念先賢開廟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