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第 / Chen Di

陳第 / Chen Di

1541-1617
小傳

      陳第(1541-1617),福建連江人。字季立,號一齋。少年時博極羣書,文名甚著,倜儻自負,喜談兵。

隨戚繼光抗倭戍邊

      嘉靖四十一年(1562)戚繼光(1528-1588)征倭入閩,陳第曾向戚繼光上平倭之策。隔年戚繼光剿匪於連江馬鼻,其時倭寇躲藏於近海一座孤島,漲潮時與世隔絕,退潮時四周都是淤泥,無法行軍。正當計無所出時,陳第想出讓軍士乘坐土板在泥地上滑行的方法,讓軍隊得以便捷地作戰。戚繼光便用此計殲滅了島上的倭寇。

      萬曆初年,俞大猷(1503-1579)罷官回到福建晉江,陳第來到晉江師事之,苦學兵法。俞大猷稱讚他:「子當為名將,非一書生也。」萬曆二年(1574),俞大猷起用為後軍都督府僉事,前往京師,陳第隨師入京,在戚繼光、俞大猷推薦下,以秀才身分擔任軍官。陳第屢次上書請纓,希望兵部尚書譚綸(1519-1577)能「於九邊之中,擇其地之最重,於重地之中,擇其事之最難者,使第居之。」譚綸奇其人而薦之,先後補陳第於京營軍五軍四營中軍、潮河川提調及軍兵前營游擊將軍署參將等職。陳第在薊守邊十年,銳意軍事,屢有戰功。

      萬曆十年(1582),陳第因不願配合上級官員哄抬製衣青布的價格,剝削軍士,忤逆廵撫吳兌(1525-1596),因此受到彈劾罷官,時年四十三歲。

歸里後專意著述,著作等身

      陳第歸里後絶意仕進,惟以著述自任,深研五經、子史及音韻。萬曆三十年(1602),陳第聽聞南京焦竑的大名,前往南京拜訪他。焦竑見到他說:「子殆閩中陳季立耶?」(你不就是福建陳第嗎?)兩人就學問相辯析,焦竑深為歎服。陳第居鄉數年,福建廵撫徐孚遠、曾學金屢次召用他,皆不就。後挾書遠遊,兩粵、吳、湘、齊、晉、楚、宋,都有他的足跡。七十歲後更出遊五嶽,足跡之廣,可與徐霞客比擬。卒年七十七。陳第生平嗜書,所居「世善堂」藏書其富。他著作等身,目前存世者有《伏羲圖贊》、《尚書疏衍》、《毛詩古音考》、《讀詩拙言》、《屈宋古音義》、《謬言》、《意言》、《松軒講義》、《書禮燼存》、《薊門兵事》、《薊門塞曲》、《世善堂書目》、《東番記》、《兩粵游草》、《寄心集》、《五嶽游草》等,皆考古證今,理解精醇。陳第在古音學研究上的貢獻尤其重要。他指出字音會隨著時地差異,糾正自宋朝朱熹以來錯誤的叶音觀念。 

曾隨名將沈有容至台灣,著有《東番記》

      陳第長於沈有容(1557-1628)十六歲,兩人曾一同在薊遼邊塞戚繼光麾下任職。萬曆二十五年,沈有容應福建巡撫金學曾之邀來閩,當時陳第正好居於福州,便偕同好友林培之一同拜訪沈有容,之後五、六年間,陳第時常至沈有容的駐地探訪。萬曆三十年(1603)十二月十一日,時任浯嶼寨把總的沈有容,親率舟師二十四艘向東番進發平倭,陳第也全程參與這次作戰計畫,乘船一同前往。平倭後,沈有容舟泊大員港(即安平港),當地平埔族酋長率領族人前來犒賞明軍。陳第趁著明軍休整期間,四處探勘、採訪平埔族的民情風俗與生活習慣,撰成《東番記》,此文被視為研究台灣原住民的重要文獻之一。此外,他還撰寫《舟師客問》一文,以答客問的形式詳細說明此次東番剿倭的細節。

      錢謙益稱陳第「學通五經,而尤長於《詩》、《易》」。陳第既是軍事家、古音學家,也是旅行家、藏書家。學者焦竑為陳第撰寫〈毛詩古音考序〉,稱陳第有「三異」:

身為名將,手握重兵,一旦棄去之,缾鉢蕭疎,野衲不若,一異也。周遊萬里,不可羈紲,而辭受硜硜,不以秋豪自緇,二異也。貫穿馳騁,著書滿家,其涉獵者廣博矣,而語字畫聲音,至與繭絲牛毛,爭其猥細,三異也。

參考資料:

李祖基:〈陳第、沈有容與《東番記》〉,《台灣研究集刊》,2001年第1期,頁78-86。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