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思齊 / Yan Siqi

顏思齊 / Yan Siqi

1586-1625
小傳

      顏思齊(1586-1625),福建漳州人。字振泉,一字樞泉。他身體強健,精於武藝。因遭官宦之家羞辱,憤而殺其僕,逃亡日本擔任縫紉工人。數年後,家漸富,仗義疏財,眾人都信賴倚重他。天啟四年夏,華人商船多至長崎貿易,有船主楊天生也是福建晉江人,桀黠多智,與思齊相友善。

開拓臺灣第一人

      連橫《臺灣通史》記載,當時,德川幕府秉政,時常欺壓在日華僑,思齊密謀反抗,楊天生助之。游說李德、洪陞、陳衷紀、鄭芝龍等二十八人,皆為豪傑之士。六月望日,會於思齊所,禮告皇天后土,按年輩結為兄弟。其後顏思齊圖謀起事敗露,幕吏追捕他們,諸人各自駕船逃亡。思齊出海,正在茫然無處可去時。陳衷紀進言道:「吾聞臺灣為海上荒島,勢控東南,地肥饒可霸。今當先取其地,然後侵略四方,則扶餘之業可成也」。思齊同意了。航行八日夜,至臺灣。入北港,築寨以居,鎮撫土番,分汛所部耕獵。其後鄭芝龍昆仲也來到臺灣,漳泉無業之民亦先後至,凡三千餘人。顏思齊意圖推翻日本幕府政權,失敗後逃亡的說法,有學者認為過於誇大。顏思齊離日入臺的原因,較有可能是因華人在日本的經商活動限制增加,加上顏思齊等人聚眾勢大,遭幕府懷疑對己不利,故被逐出日本。

      清代臺灣首任諸羅縣令季麒光稱:「(臺灣)自海寇顏思齊踞有其地,始稱臺灣」。黃叔璥《臺灣使槎錄》引季麒光文:「思齊剽掠海上,倚為巢窟;臺彎有中國民自思齊始。思齊死,紅夷乘其弊而取之」顏思齊為十七世紀東亞知名的武裝海商,曾為方便經商於馬尼拉受洗為天主教徒,教名為伯鐸(Pedro),故當時以Pedro Chino而知名。曾以臺灣作為基地,是早期登陸臺灣的漢人。學者推測可能是倭寇海商甲必丹李旦的副手。

以雲林北港為開臺據點

      天啟四年(1624),顏思齊率領十三艘船隻來到臺灣魍港(學者推測為今雲林縣北港鎮)為據點,為盜海上。傳說顏思齊離開日本後,聚集三千餘漳泉貧苦人民先後渡台,以魍港為據點,築寨而居,除了寇略海上,也安撫土蕃、開闢土地、建設部落,為華人開拓台灣之始。明鄭及清初的「諸羅外九莊」留有顏氏開墾的遺跡,今雲林縣水林鄉有兩口七角井,為顏思齋開拓時所建,水林鄉因此被稱為「台灣第一莊」。

      天啟五年(1625)秋季,顏思齊於諸羅山(今嘉義)打獵途中染傷寒病逝,死前召芝龍諸人說:「不佞與公等共事二載,本期建立功業,揚中國聲名。今壯志未遂,中道夭折,公等其繼起」。言畢泣下,眾亦泣。顏思齊死後,所部歸於鄭芝龍統領。其墓位於台南市白河區內角里的將軍山(現今陸軍南測中心營區內)。民國四十八年北港鎮在圓環建造了一座高達数丈的「顏思齊開拓台灣登陸紀念碑」,做為紀念。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