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以海(魯王) / Zhu Yihai ( Prince Lu )

朱以海(魯王) / Zhu Yihai ( Prince Lu )

1618-1662
小傳

      南明魯王朱以海(1618-1662),山東滋陽人,字巨川,號恆山,又號常石子,明太祖第十子魯荒王朱檀的九世孫,魯肅王朱壽鏞第六子,魯安王朱以派(?-1642)之弟。是南明抗清的重要領袖之一。崇禎十五年(1642)清軍破兗州府(今山東),魯王府被洗劫一空,魯王朱以派自縊殉國。崇禎十七年(1644)二月,朱以海被崇禎帝封為「魯王」,但是朱以海正式受封四天後,李自成即攻陷北京,朱以海遂往南奔逃。福王朱由崧即位於南京之後,命朱以海駐守台州。順治二年(弘光元年,1645)南京、杭州都被清軍攻下後,鄭遵謙、張國維等迎朱以海於紹興。

順治三年監國於紹興,與唐王政權對峙

      順治三年(1646),朱以海拜方逢年(1585-1646)為相,以「監國魯元年」為年號,不奉唐王朱聿鍵的隆武年號,以高官厚爵收買人心,「時遠近章奏,武臣則自稱將軍、都督,文臣自稱都御史、侍郎,三品以下不計。而江湖游手之徒,假造符璽,販鬻官爵,偃臥丘園而云聯師齊楚,保守妻子而云聚兵千萬。」唐王朱聿鍵與魯王朱以海因爭奪「正統」屢起衝突,無法合作,浙江與福建相繼為清兵攻破,朱以海逃亡舟山,並且與張名振、張煌言、鄭成功合力抗清。朱以海也一度尋求日本的援助。

舟山陷落後移居金門

      順治八年(1651)8月,舟山陷落,朱以海移居金門;順治十年(1653)3月,因與鄭成功意見衝突,朱以海自去監國稱號,由舊臣王忠孝、沈佺期等人照顧;期間朱以海一度移居南澳,不久又回到金門。

      康熙元年(1662)6月,永曆帝朱由榔(1623-1662)在雲南遇害後,張煌言一度上書朱以海,要求朱以海「爭取閩海勳鎮,速正大號,以求正統」,但因鄭成功和鄭經不支持而未成。同年,鄭成功病死,朱以海一度無人服侍,於同年卒。    

金門魯王墓

      魯王墓位於金門縣太武山西麓小徑路旁,現存之墓是在1959年發現後重修的。魯王死後,其世子朱弘桓渡臺灣,得到鄭經的庇護,直至明鄭覆亡。

      金門民間有稱魯王為「蕃薯王」或「地瓜王」者,因魯王生前居金門時,平日喜愛蕃薯的美味,由於島上交通不便,倘或米糧供應不及,常以金門土產蕃薯果腹,因此民間戲稱他為「蕃薯王」或「地瓜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