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子龍 / Deng zilong

鄧子龍 / Deng zilong

1531-1598
小傳

      鄧子龍(1531-1598),江西豐城人。字武橋,號大千,別號虎冠道人。身材魁梧,勇猛敏捷,無與倫比。

鄧子龍的貴人:羅洪先

       鄧子龍年輕時以祖上傳下來的堪輿為業,又因孔武有力,時常與人逞威鬥狠。有一回,鄧子龍到豐城東門的白雲寺閒晃,此行遇到了一位高人,改變了鄧子龍的一生。楊正賢〈鄧子龍述評〉中有精彩的描述,茲引其文於下:

嘉靖二十七年(1548)冬季的一天,年方二十、身材魁梧、勇力過人的鄧子龍來到豐城縣東門最著名的旅遊景點北門寺觀光。進入寺廟焚香拜佛,祈禱財運亨通,然後悠閒地逛遊廟內,最後來到回廊座椅想休息一下,但是,一個面容清瘦的中年男子已先斜坐在靠椅上,旁邊還堆放著行囊,僅留下一點點空位不能坐人。鄧子龍見狀不悅,便要求中年人讓出座位,中年男子似睡非睡,全然不理鄧子龍。血氣方剛的鄧子龍十分惱怒,高聲指責中年人無理,中年人毫不示弱,於是兩人爭吵起來,瞬間吵架升級,雙方產生激烈的肢體衝突,僅交手三個回合,鄧子龍就被對方打倒在地上。鄧子龍是聰明人,他明白眼前的對手非等閒之輩,趕忙爬起身來,納頭便拜,呼喊師傅息怒,請受弟子三拜,弟子願意從師學藝。中年男子沉默片刻之後,點頭同意收鄧子龍為徒弟。

這個中年男子是誰?真是佩服鄧子龍有眼力啊!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當朝狀元羅洪先。據《明史·羅洪先傳》記載:羅洪先(1504-1564),字達夫,號念庵,吉水人。嘉靖八年(1529)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嘉靖十八年(1539)出任廷官,因聯名上《東宮朝賀疏》冒犯世宗皇帝而被撤職。從此,羅洪先離開官場,開始了學者的生活。《明史》本傳稱其「甘淡泊,練寒暑,躍馬挽弓,考圖觀史,

自天文、地志、禮樂、典章、河渠、邊塞、戰陣攻守,下逮陰陽、算數,靡不精究;至人才、吏事、國計、民情,悉加諮訪」。羅洪先是明朝著名的理學家、地理學家、文學家。他實地考察繪製了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分省地圖《廣輿圖》。

羅洪先於是將自己所學傳授鄧子龍,並勸他放棄舉子業,改習武舉,在羅洪先的悉心指點下,鄧子龍技藝精進,並考取嘉靖三十七年(1558)武舉人。時年二十八歲。

      嘉靖末年,江西強盜造反,搶劫樟樹鎮。鄧子龍應聘官署的招募,討平他們。因功授職廣東把總。萬曆四年(1576),鄧子龍率兵鎮壓甯州大溈山農民起義,跟著大帥張元勛討平巨盜賴元爵。之後陸續討平陳金鶯、羅紹清。土匪首領黃高暉逃跑,鄧子龍追入山中活捉他。次年於甯州銅鼓石設銅鼓營,任銅鼓營守備。築垣壘城,是為今銅鼓縣城建城之始。

大敗緬甸象陣

      萬曆十一年(1583),緬甸軍犯雲南,鄧子龍被調往永昌。緬甸的木邦部落說服緬甸首領莽應里侵犯雲南、攻打姚關(今施甸縣)。緬甸罕虔勾結灣甸土知州景宗真和景宗材兄弟,搶掠了干崖,南甸等地,逼犯姚關。萬曆十一年(1583)十月底,敵首罕虔、曩烏(岳鳳之子),號稱率領十萬象軍,沿古道經孟定和鎮康的勐堆、錫窩、勐板、鴨塘等襲來,明軍棄糧而走,誘敵深入。冬月初三日,敵軍進入斷山,鄧子龍命令埋伏在五關內外的官兵待命殺敵。當敵軍進入埋伏圈時,鄧子龍下令:不准賊兵再進寸步!這時,明軍居高臨下,萬箭齊發,滾木擂石頭鋪天而下,火龍火銃齊射,殺得敵軍措手不及。明軍乘勝追擊,與敵於箐河短兵厮殺,敵首曩烏和奸細景宗真及其殘敵見勢不妙,大敗而逃。

    敵酋後來知道中計,再次集結象軍大規模進犯,又被擊敗,鄧子龍親自出擊,鏟除了奸細景宗真。此役歷時三日,獲得了永昌東線的初步勝利。如今雲南施甸縣姚關古鎮外龜山西麓清平洞,留有鄧子龍的烹象碑,其上大書:「烹象處。萬曆十一年擒緬象千餘,烹以享士。豫章武橋記。」

三尖山之戰徹底平定雲南

      鄧子龍斬殺了景宗真和罕虔,活捉景宗材。罕虔的兒子招罕、招色逃到三尖山,叫他的叔叔罕老率領一千五百名蒲人藥弓手到關隘險要處阻擊。鄧子龍以重金引誘蒲人說出通往敵營的捷徑。命令偏將鄧勇等人率領北勝、蒗渠各番兵,直搗敵人的老巢,並預先在山後設下伏兵夾擊。當天夜裡,活捉招罕、招色、罕老以及同黨一百三十多人,斬首五百多級。山區安全之後,招撫流民數千人遷入。同時間遊擊將軍劉綎(1558-1619)也進獻俘虜岳鳳。萬曆皇帝大悅,晉升鄧子龍為副總兵,給予世代蔭封。不久,緬甸人又進犯猛密,被把總高國春擊敗。鄧子龍因助防有功,也被從優升級。先前依附緬甸的蠻人,都來歸附明朝。 

露梁海戰與陳璘並肩作戰,同李舜臣一道英勇捐軀

      萬曆二十五年(1597),日本第二次入侵朝鮮。鄧子龍奉命援朝。在露梁海戰中,在水軍統帥陳璘指揮下,年近古稀的鄧子龍與朝鮮水師大將李舜臣並肩作戰、奮勇直前,不幸陣亡。鄧子龍《橫戈集》附錄有鄧子龍家丁所記載露梁海戰的作戰經過。戰鬥危急時,鄧子龍毅然率手下壯士二百人,躍上朝鮮戰船,與膠著在一起的日軍展開肉搏戰。「賊勢甚大,眾號船俱略退」,鄧子龍的戰船被圍困在中心孤軍奮戰。「老爺只管衝進,斬級不知多少,但見水為赤」。由於場面混亂,忽然有其他戰船射出火箭,鄧子龍的座船燃起熊熊烈火。日船乘機包圍鄧子龍座船,船體開始傾斜並進水,難以立足,這時日軍一擁而上,鄧子龍奮力搏殺,「身受左腿一槍,右腿二槍,小肚一槍,左手一槍,胸前一彈」,此時在不遠處的李舜臣,也一起被倭舟團團圍住,倭寇鳥銃齊發,李舜臣左胸中彈,於鄧子龍陣亡的同時壯烈犧牲。臨死前他告誡侄兒李莞:「戰方急,慎勿言我死」。李舜臣、鄧子龍兩位英勇的大將先後殉難。

朝鮮君臣立祠、祭祀不絕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三月六日,朝鮮國王李昖親自出席鄧子龍喪禮。朝鮮史書寫道:「已亥三月乙酉,上幸鄧總兵子龍喪次,行致祭禮。子龍以陳璘副將,露梁之捷,先登突擊,力戰而死,聞者哀之。 」鄧子龍配享於康津誕報廟中,即位於韓國全羅南道莞島郡的古今島忠武祠。朝鮮正祖十五年(1791),正祖親筆御賜了「誕報廟」牌匾,以紀念鄧子龍對朝鮮的貢獻。

      鄧子龍遺著有詩集《橫戈集》、地理《風水說》、兵法《陣法直指》等。今江西省宜春縣銅鼓城東的銅鼓石上留有鄧子龍題刻。

萬曆朝鮮之役奠定中韓數百年情誼

      2015年,韓國慶尚南道南海郡守(相當於縣長)朴英一行人訪問鄧子龍的故鄉江西豐城鄧家村,受到二百餘名鄧子龍後人的歡迎。南海郡訪問團還到鄧子龍的墓地獻花、焚香,並舉行了祭禮儀式,以示感謝。2016年南海郡於露梁海戰遺址觀音浦建造「殉國公園」,慰靈塔區域將鄧子龍與李舜臣兩位將軍的名字刻在一起,並設立銅像。塔周圍鋪設紀念兩位將軍信義與友誼之路。此外,還將在殉國之壁上繪製在露梁海戰中陳璘將軍、鄧子龍將軍與明朝水軍奮勇殺敵的場面,以及李舜臣將軍看到鄧子龍將軍遺體時悲痛不已的場面。

      2018年,江西豐城學者毛靜應韓國海軍之邀訪問韓國》,參加紀念壬辰抗倭戰爭勝利暨李舜臣將軍殉國420週年而舉行的國際學術研討會。毛靜宣讀論文〈鄧子龍與露梁海戰〉講述了鄧子龍與李舜臣將軍並肩戰鬥,雙雙殉國的詳細經過。 當講述到鄧子龍以年近七十高齡,奮勇殺敵,壯烈殉國的情景,在場的韓國海軍官兵們都為之動容。

參考資料:

楊正賢:〈鄧子龍述評〉,《凱里學院學報》,2014年第32期,頁5-8。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