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猷 / Fang Dayou

方大猷 / Fang Dayou

1597-1674後
小傳

     浙江烏程人,字歐餘。崇禎十年(1637)進士,出楊士聰(1602-1648)之門,崇禎十六年十月,升為遵化僉事。

 擔任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監軍,隨其降清

    崇禎末年,方大猷任薊州監軍,入吳三桂麾下,後隨吳三桂降清。順治元年(1644)五月,清廷封吳三桂為平西王。楊士聰(1602-1648)舉家降清,攜家眷出北城,方大猷遣家丁護送。

降清後由王鼇永舉薦擔任山東巡撫,整頓亂後山東之典制

    順治元年(1644)五月,授方大猷薊遼監軍道,隨侍郎王鼇永(1588-1644)招撫山東,七月擢山東巡撫。顧誠《南明史》中記載:「八月初三日,原起兵反叛大順政權的濟寧知州朱光和當地鄉紳潘士良(方大猷的親家)、任孔當等人因為得不到南明弘光朝廷一兵一卒的支援,終於在清委山東巡撫方大猷的招致下,歸順了清朝。」

      方大猷在山東時,還疏請崇祀孔子,定闕里儀。制旨先師為萬世道統之宗,禮當崇祀,昭朝廷重道尊師至意,下部詳議舉行。復請以無業荒地分給流民及守兵屯種,三年後起科,開長清(山東濟南)等處礦廠,鑄錢充餉,行保甲以弭盜,減鹽課以卹商,皆議行。又疏薦明庶吉士張瑞主事、李森先(?-1660)等,得旨錄用,時兗沂(兖州、沂州)間土寇甚多,遣兵剿撫,屢奏績焉。

向清廷舉薦孫之獬任官

      明末民變時,知兵善戰的名士孫之獬(1591?-1647)率眾守衛山東淄城,順治元年,清廷派侍郎王鰲永招撫山東。山東巡撫方大猷將孫之獬守城之舉上報,朝廷即召其上京,授禮部侍郎。

長於治河,清初任河道按察使,以治理汴河聞名,潘耒為作歌行。

     順治二年(1645)七月,黃河泛濫,分兩道入運河,然而運河受河水淀濁淤塞,下流徐州、邳州,淮安、揚州也泛濫成災。時任河道總督的楊方興(?-1665,)以防護無功自劾,順治皇帝下諭勉勵他不必引咎辭職。楊方興便推薦薦時任密雲兵備道的方大猷為河南管河道。

     順治七年(1650)八月,黃河決荊隆口,南岸出單家寨,北岸出朱源寨。南岸先合,河全注北岸,張秋以下堤盡潰,自大清河東入海。楊方興採用方大猷的建議,於上游築長縷堤遏止水勢,復築小長堤塞決口,預計半年完成。

     順治九年(1652),楊方興以目疾復乞休,不許,汴河工成,賜楊方興及在事各員鞍馬、白金。荊隆決口未合者尚三十餘丈,方大猷擢江南按察使,楊方興請以新銜留管河務。汴河工成同年,潘耒(1648-1708)在河南遇見方大猷,為作〈汴河行為方中丞歐餘作〉,對方大猷的治河才能極為推重。

      晚年寓濟上,生平善畫山水,工書。年八十餘卒。歸葬烏程,留一子,家於濟寧(山東濟寧)。兵部右侍郎潘士良(1569-1659,山東濟寧人)公子潘兆元為方大猷的女婿。

      方大猷著有《涂雅詞》一卷。

繼續閱讀
  • 《大猷》
    《大猷》
    出處 :《溪山放棹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