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琦 / Feng Qi

馮琦 / Feng Qi

1558-1603
小傳

      馮琦(1558-1603),山東青州人,字用韞,號琢庵。自幼穎慧絕人,授書日記千言。萬曆五年(1577)進士,時年十九歲,改庶吉士,歷任翰林院編修,纂修《大明會典》,書成,升侍讀,充講筵。歷官禮部右侍郎,改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典會試,改左侍郎,尋升禮部尚書兼翰林院學士。張居正稱其「此幼而碩者,國器也」。

獻策寧夏之役與朝鮮之役

     萬曆二十年(1592),西邊寧夏發生兵變。哱拜與劉東暘殺寧夏(今銀川)巡撫黨馨及副使石繼芳,焚毀公署。逼總兵官張惟忠以黨馨「扣餉激變」奏報,連陷河西四十七堡,佔寧夏為王,全陝震動。韃靼部乘機入侵,占踞銀川。朝廷發兵,久攻不下。馮琦上疏獻策,並告誡西征將軍李如松,要善於利用敵人內部矛盾,實施「反間計」,趁機進兵,不要強行攻城,不要決河灌城(兵部尚書石星計劃以黃河之水灌淹寧夏城),以免造成大量士卒和百姓傷亡。同年,日本豐臣秀吉派大軍侵略朝鮮。馮琦說:「假如朝鮮折而入於倭,且代倭難我,惡乎其不救。」在石星、馮琦等力主之下,萬曆皇帝始決計出兵,並取得抗倭援朝的勝利,消除了後患。

      萬曆二十八年(1600)余繼登去世,馮琦繼任禮部尚書,指責李贄「背棄孔孟,誹毀程朱」。三王並封議起時,移書王錫爵力爭之。進少詹事, 掌翰林院事。遷禮部右侍郎,改吏部。涖政勤敏,力抑營競,尚書李戴倚重之。舉辦冊立太子的典禮時,由於詔下期迫,太監表示內府經費不足,無法舉行。馮琦說:「今日以典禮為重,不可與爭。」馮琦之弟戶部主事馮瑗正好押送餉銀四萬出都,馮琦立即追還,以此費用策辦典禮,事乃克濟。

編纂《宋史紀事本末》,未竟而卒

      馮琦之史學著作為《宋史紀事本末》,他鑒於《宋史》過於龐雜,便仿南宋袁樞《通鑑紀事本末》,以《宋史》為基礎,續纂《通鑑紀事本末》,然而未就而歿。侍御史南昌劉曰梧得其遺稿,交付給陳邦瞻(1567-1623)增訂成編,大抵本於琦者十之三,出於邦瞻者十之七。

馮琦與利瑪竇

      傳教士利瑪竇進入北京時,禮部命令他住在「四夷館」,與許多翻譯學生雜居。利瑪竇排除萬難遷出四夷館,上疏皇帝准許他們在四夷館外居住,卻得不到回應。萬曆二十九年(1601)馮琦接任禮部尚書,批准利瑪竇在「四夷館」外居住;而且按月供給膳食。馮琦喜歡同利神父談道,詢問事奉上帝之方。萬曆三十五年(1608)利瑪竇撰寫的《畸人十篇》印行,其中有利瑪竇專門為馮琦闡釋天主教義的文字。

      馮琦明習典故,學有根柢。數陳讜論,中外想望丰采,帝亦深眷倚。內閣缺人,萬曆帝想起用朱國祚及馮琦。而沈一貫密揭上奏,指二人年紀尚輕,應先用老成者。乃改命沈鯉、朱賡。馮琦素善病,至是病篤。上十六疏乞休,不允。卒於官,年僅四十六。遺疏請厲明作,發章奏,補缺官,推誠接下,收拾人心。語極懇摯。萬曆帝悼惜之。

馮琦家族 三人   連結分享

繼續閱讀
  • 《大宗伯印》
    《大宗伯印》
    出處 :《草書譚經把臂七律詩卷》
  • 《琢庵》
    《琢庵》
    出處 :《草書譚經把臂七律詩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