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盛 / Yang Jisheng

楊繼盛 / Yang Jisheng

1516-1555
小傳

      楊繼盛 (1516-1555),河北容城人。字仲芳,七歲喪母,後母要他去牧牛,每牽牛過裡中私塾,心嚮往之,回家向父親請求至私塾讀書,哥哥說他年紀還太小,繼盛說:「年幼可牧牛,卻不能讀書嗎?」父親便讓他上學,只是需一邊牧牛一邊學習。十三歲始拜師求學,因家貧時斷時續,十八歲中鄉試,二十五歲中舉。後入國子監,得到祭酒徐階(150-1583,後任內閣首輔)的賞識與指導,嘉靖二十六年(1547)登進士,時年三十二歲,授南京吏部主事,任職期間,凡以往弊端俱為之一洗。

狄道百姓的父母官

  楊繼盛師從南京吏部尚書韓邦奇(1479-1556)習音律,手製十二律,邦奇大喜,傳畢生所學,繼盛因此名聲益著。後改兵部員外郎,咸寧侯仇鸞(1489-1552)主張與俺答互市,繼盛上書反對,被貶為狄道(位於今甘肅省內)典史,狄道文盲很多,他選出百餘位聰明子弟,聘師教讀,變賣家中馬匹、田產和妻子的衣飾助之。楊繼盛在狄道期間不僅興辦學校、疏浚河道、開發煤礦,還讓妻子張貞傳授紡織技術,百姓呼之為「楊父」。

      仇鸞失勢後,楊繼盛被召回,一年四升。大學士嚴嵩(1480-1567)欲攏絡之,反被繼盛上〈請誅賊臣〉疏參劾十大罪、五大奸,因此廷杖繼盛。刑前,有人給予他血傷特效藥「蚺蛇膽」,他推辭不受,說:「吾有膽,要蚺蛇膽做何用!」刑後入獄,自以瓷碗碎片片割腐壞腿肉,嚇壞獄卒,猶意氣自如。處決前,妻子張氏伏闕上書,求代夫受死,不允。嘉靖三十四年(1555)棄西市,年四十,臨刑詩曰:

  浩氣還太虛,丹心照千古。生前未了事,留予後人補。

  天王自聖明,制度高千古。生平未報恩,留作忠魂補。

百姓相與涕泣傳頌。明穆宗即位後,以楊繼盛為直諫諸臣之首,追贈太常少卿,謚號「忠愍」,世稱「楊忠愍」。後人以其故宅改廟以奉,尊為城隍。有《楊忠愍文集》。

  楊繼盛《椒山遺囑》中說:「人須立志為君子。心為一身之主,如樹之根。心裡若存天理,存公道,行出來便都是好事,便是君子。心裡若存人欲私意,雖行好事,亦有始無終。雖欲外面做好人,也被人看破。」

《鳴鳳記》傳奇展演忠臣的道德完成

  楊繼盛之死震動朝野,是時人對政治黑暗的哀痛記憶,也是專制皇權對士人們的侮辱。擁有書寫優勢的文人群體在事件不久後紛紛撰文哭之,眾多以「死諫忠臣」為敘述核心的楊繼盛小說、傳記漸次出版。到了隆慶年間(1567~1572),不具名文士撰寫《鳴鳳記》傳奇,大篇幅展演楊繼盛抨擊嚴嵩、上疏獲罪、刑戮棄市的過程。反對嚴嵩的十位大臣稱為「雙忠八義」,前仆後繼的不屈精神是為「朝陽丹鳳一齊鳴」。嚴嵩之子嚴世藩伏誅不久之後,《鳴鳳記》傳奇被搬上戲曲舞臺,成為盛演名劇。此劇歷久不衰,後來興起的地方戲也有改編,可見觀眾對忠臣的生命價值追求,有深刻的共鳴。易代之後,清世祖福臨御敕丁耀亢撰寫《表忠記》傳奇,書寫楊繼盛劾奸殞命事,同時期的吳綺亦奉敕作《忠愍記》傳奇。

繼續閱讀
  • 《梁谿》鑑藏印
    《梁谿》鑑藏印
    出處 :《與繼津書》
  • 《蔣氏》鑑藏印
    《蔣氏》鑑藏印
    出處 :《與繼津書》
  • 《香草居藏》鑑藏印
    《香草居藏》鑑藏印
    出處 :《與繼津書》
  • 《香草居》鑑藏印
    《香草居》鑑藏印
    出處 :《與繼津書》
  • 《仲卿審定》鑑藏印
    《仲卿審定》鑑藏印
    出處 :《與繼津書》
  • 《楊繼盛印》
    《楊繼盛印》
    出處 :《行書五律立軸》
  • 《仲芳》
    《仲芳》
    出處 :《行書五律立軸》
  • 《區湖蕭雲從印》
    《區湖蕭雲從印》
    出處:《楊繼盛墓誌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