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盛顒 / Sheng Yong
盛顒(1418-1492),江蘇無錫人,字時望,號冰壑。景泰二年(1451)進士,擢河南道監察御史,其人立台侃侃,思盡言時政缺失。因論御史石亨不法狀,謫至保定之束鹿邑。束鹿邑中有許多顯宦,聽聞盛顒將到任,互相告誡云:「(盛顒)是劾石總兵者,不可犯也!」盛顒恩威並施,變摶擊為撫循,吏畏而民安。不久,盛顒丁內艱歸家,束鹿邑百姓紛紛慰留,盛顒喪期滿後,邑民相偕乞求盛顒復任。盛顒因而再度赴任,邑內有爭訟者,盛顒諭之以理,兩造便叩首聽受,不復再辯。鄰邑有多年未決的訴訟,也會找盛顒斷案,盛顒折以片言,每個人皆心服而去。鄰近各邑傳頌著「清如水、明如鏡」的歌謠。
成化十九年(1483),山東大旱,盜賊將乘之而起。朝廷意欲派遣大臣巡撫,群臣皆云:「無如盛時望者!」後改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乘車前往赴任。盛顒甫一到達,下車後禱於天,雨即大注,枯槁復甦。顒多方設法,凡前人救荒之政,於今有益者,次第修舉,而又因時制宜,條數十策行之,人民賴以濟賑。賑災餘留的金錢,則用來為有功於齊魯的歷朝聖賢建祠。山東之政大抵以黜貪暴、表忠良、除苛政、固民人為本。歷時三年,齊俗翕然以變。盛顒年近七十,以老疾乞歸,建方塘書院為娛老之地。於家中則靜坐一室,焚香讀書以自適,家居六年後卒。
竹爐新詠
洪武二十八年,無錫惠山聽松庵主持性海法師請湖州竹工製作一個竹爐,精美異常。畫家王紱觀賞竹爐以後,乘興作畫賦詩,一時名流雲集,飲茗題詠,後由性海匯集成卷,此為第一次題詠。永樂初年,性海去蘇州住持,將竹爐轉贈朋友。成化十二年(1476),曾任武昌知府的秦夔返鄉,尋訪到竹爐的下落,遂取回重置於聽松庵,名公文士又一次雅聚吟頌,是為第二次《竹爐新詠》。成化十四年(1478),惠山聽松庵竹爐損壞,侍郎盛顒(1418-1492)命其侄盛虞按原樣複製了一個新竹爐。竹爐製成後,盛顒撰寫了竹爐銘,盛虞則用王紱詩原韻作詩首倡,名士吳寬、王鏊等按韻奉次唱和,於是稱此次雅會為第三次《竹爐新詠》。
《竹爐并分封茶具六事》
盛顒著有《竹爐并分封茶具六事》,成化十四年(1478)八月十五成於無錫惠山,收錄於顧元慶《茶譜》。首節「苦節君」是盛顒為竹爐取的封號,讚美其在逆境中能堅忍志節。第二節「苦茶君行省」,以茶具六件,以行省分配,加以分封職務,隨侍苦節君於泉石、山齋、亭館之間。第三節「建城」,茶應該緊密封存,用篛籠盛裝,根據它所居之處,封之為城。另有「雲屯」、「烏府」、「水曹」、「器局」、「品司」諸節,都是盛顒對於茶事的經驗總結。
- 《陸舒》鑑藏印出處 :《與李時亨書》